在李挽澜所熟知的历史中,佛教的正式发展壮大在二三百年以后,在大凉朝,佛教是否传进来都不知道。 怎么可能会有人懂佛教禅语? 殷七七不过一句普通的阿弥陀佛,却如万斤重锤咋在李挽澜心上。 这句祝语,让他的心思一点儿也不明亮了。 她从哪里来? 她知道什么? 难道也与我一样,从几百年后来? 李挽澜冷静下来,细细思索,该拿这个小道姑,怎么办? 殷七七跑乱了头发,来不及去洞房看那对冤家如何,急忙离开了太守府。 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她要找个地方凉快一会儿。 三天后的回门,祝老爷惊呆了。 他高攀的女婿马文才怎会带着一个陌生女子上自家的门? 那陌生女子怎会开口叫他爹爹? 他是认了一个干女儿,可那是道士殷七七,可不是眼前这冒充的女子。 他尚未来得及反驳,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祝英台竟然亲亲热热的叫那女子二妹,并谢她急人之危,代姐出嫁。 代姐出嫁? 祝老爷还有什么不明白呢? 他一口老血差点儿喷出来,逆女,这是逆女。 马文才请了岳父大人安,见祝家山雨欲来,便引着自己心爱的小娘子回去了。 祝英台却也没提与梁山伯成亲之事,独自进了自己的院子,关起房门,任祝老爷如何叫骂,祝母如何哭闹也不开门。 后来,祝父祝母闹累了,祝英台命银心给祝老爷送去了几张符纸。 祝老爷一见符纸,哑口无言。 这符纸是当初郑冠中教他藏到女儿房中,暗算梁山伯的。 祝英台此时送出来,显然已知晓此事。 梁山伯没有害死,自己反而被女儿算计。 祝老爷一腔怒火无处着落。 恨恨唾骂,骗子,一个道士是骗子,两个道士也是骗子,都是骗子。 恰逢郑冠中知道祝老爷女嫁马家,特来恭贺,却被祝老爷一顿臭骂,赶了出去。 郑冠中只道祝老爷翻脸无情,谁料一打听,居然是妹代姐嫁。 他一时发懵,这是什么状况? 待到八月秋闱,传来梁山伯中举喜讯,济源万松书院师母亲自赶来做媒,全了诸多礼仪,祝老爷气才稍消。 祝大公子,马文才业已中举。 祝大公子归家来,知晓情由,他性子却比祝老爷开明许多,且一向认为自家妹妹虽是女子,却有豪气,拘于闺阁之中,实在委屈。 嫁给梁山伯,虽然清贫,但梁山伯有才有德,出人头地指日可待,到时夫妻敬爱,强于嫁去太守家做个官太太,困守家中,便也从旁劝解祝老爷几句。 祝老爷半推半就,便答允梁山伯祝英台亲事,于是,祝家儿子女婿皆是举人,一时传为佳话。只是,他心中到底郁郁,一生都不爱见这女婿。 即便后来梁山伯自己也官居太守,为政一方,清名远播,享誉九州,也没能换回岳丈老大人的垂青。 祝英台一生追随梁山伯,夫唱妇随,夫妻恩爱,育二子二女,皆有才名。 夫妻二人同窗共烛,听雨夜话时,常常感叹,当年遍寻恩公殷七七不见,不能请为座上宾,深以为憾。 那时的殷七七哪里去了呢?
第七十五章 引着心爱的小娘子回去(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