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渔。”殷七七又道。 嗯? 李渔? 刘意略一顿,便按照殷七七的意思去写了。 听闻殷七七写的诗作从来署的都是别人的名字,看来果然如此。 众人如此想,又静静看她下面要做什么。 “一东,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殷七七轻轻的读,刘意工工整整的写,二人配合竟然有一种默契。李挽澜冷眼旁观,脸上不禁黑了起来,伏生在一旁大气也不敢出,看着殷七七,心中默默替她念了几遍经。 这是教人做对子?众才子心中嗤笑,这不过是哄骗小儿的东西,也好意思拿出来在天下才子前丢人现眼?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这句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格调在里面,有人终于识货了。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这句似乎压着一种韵律,句句都是如此,有明眼人心中一凛,开始收起心中的轻视。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更多的人开始郑重起来,这似乎并不是给小孩子读的,就算再有才华的人读了,也能从中大获裨益。 才子就是才子,在领悟力上的确超人一等。 周围的嗡嗡声越来越小了,越来越多的人静下心来看殷七七要指教天下才子什么。 殷七七心中略松了一口气,不管写出来后效果如何,好歹这个牛接着吹完。 下次自己一定躲李挽澜远远地,一定要学顾雁城,见到这个家伙出现就早早的避开,免得再被挖坑,差点儿埋了自己。 她接着念道:“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 待念到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时,菊园之中,已经一片寂静,人人都在听殷七七念,无数双眼睛都在看刘意写。 刘意经历过无数大阵仗,万众瞩目更是寻常,他嘴角微扬,不以为意。 殷七七却难得不被人吵,仔细回忆脑海中记得的《笠翁对韵》,一句一句念了出来,哎!这工作量都有点儿大哦。 旁人看来殷七七出口成章,刘意过耳不忘,两人都是天人,其实压根不知道殷七七此刻内心的煎熬。 若不是靠着天道之力加强记忆,殷七七此刻只怕多半是牛吹不下去的。 清华公主轻轻笑出了声,经此一事,殷七七扬名京城,名动天下是迟早的事,将来与她同住显灵宫也免得被人诟病。 李挽澜的脸却更黑了,在后世的确有《笠翁对韵》,作者的确是李渔,可是他想不通的是,为什么会是殷七七说出来的,难道她与自己一般也来自后世?所以才记得? 但如果真是这个世界的人,为什么对这个世界的历史却一无所知?连礼仪规矩都不懂得? 如果殷七七真是这个世界的人,如此名声,怎会在史书上默默无闻?真是奇也怪哉。 李挽澜心中纳闷至极,见到殷七七与刘意二人不时眼神交流,手指比划几句,心中更是不爽。 伏生悄无声息的往外挪了两步,才觉得稍稍透了透气,王爷的气场太强大了,说明心中的怒火太多了。他心中感叹了一番,向无知无觉的殷七七投去几个可怜的眼神。 在大凉朝,佛教尚未传入,在诗词上,讲究一个畅抒胸臆,抒发情怀,并没那么多的平仄押韵的讲究。 在后世,音韵的讲究是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文化的深入发展才渐渐引入到古诗词中。甚至,在后世的发展中,渐渐脱离了诗以言物的范畴,为了音韵而堆积出华丽的词汇,这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现在的大凉朝的诗词,多为古体诗,并不讲究平仄押韵,以表现情感,情怀为主,要求言之有物。故而,殷七七的《笠翁对韵》乍一现世,便把众人惊了一跳。 原来诗词还可以这样做啊。 这诗词中特殊的格律令众人眼前一亮。 这无疑引领了另一个诗词发展的方向,将众才子对诗词的认识提升到了另一个境界。 而且这《笠翁对韵》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极见韵味。 殷七七和刘意如此念着,写着,众人如此听着看着。 不知不觉已到了傍晚时分,才堪堪写到六鱼。 兴安长公主见天色已晚,刘意写了这许久,想必手早就写酸了,劝道:“今日天色已晚,三皇子与殷道长想必都累了,不如改日再将这《笠翁对韵》写完,殷道长以为如何?” 殷七七早就想回显灵宫,闻言更是求之不得,忙道:“好极!一切听从长公主吩咐。” 刘意伸伸手臂,笑道:“今日真是痛快,能与殷道长一起写出这本《笠翁对韵》,才算了却本王的憾事。” 众才子连连叹气,《笠翁对韵》今日不能见到全本,真令人抓心挠肺的难受。 更何况,谁也不知全本什么时候才能写完。 只是长公主殿下有令,众人不得不遵,一个个摇头晃脑,叹声连连的走了出去,走着走着,又都兴奋了起来。 今天这兴和苑当真没有白来,见到了清华公主,三皇子殿下,景阳王爷,更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小道姑,虽然那小道姑脾气并不怎么好。 殷七七揉了揉脑仁,对刘意施了一礼,道:“今日多谢王爷解围,贫道感激不尽。” “殷道长客气了,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刘意说着揉了揉手腕。 殷七七噗的笑出声来。真的是举手之劳啊!不过却要放在心上。 刘意自己也醒悟过来,哈哈大笑,道:“殷道长何日有空,这《笠翁对韵》本王帮你写完。到时,再请父皇刊印成册,令天下人学之,这也是一桩美事。” “贫道不过闲居之人,听候三皇子殿下吩咐。” “那本王明日派人去显灵宫接殷道长到本王府上一叙。” 二人计议已定。 各自告辞而去,刘意向兴安长公主和清华公主道了别,一行人又浩浩荡荡,风风火火的离去。
第一百八十二章 举手之劳,放在心上(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