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八章 传奇故事的诞生(1 / 1)

等门再打开的时候,殷七七气息紊乱,面色潮红的冲了出来。 伏生已经笑吟吟的站在了门口,递上了包裹。 那张欠条? 自然被李挽澜留下了。 殷七七埋头冲了出去,又折回来,从伏生的手上抢过包裹,又埋头冲了出去。 “啊呀!”一声惨叫,撞在了柱子上。 她抱着头狠狠地揉了两下,又急匆匆的冲了出去。 冲出了月亮门,走过了长廊,猛然间找不到方向,一个小丫鬟从旁边的花坛钟走过来,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道:“王爷命奴婢为道长引路,殷道长青随我来。” 殷七七忙点头,跟在小丫鬟的后面走出了花园,绕了一圈,一转头,竟然发现池塘的那头竟然站着李挽澜,他目中似乎含着笑意目送她远去。 殷七七更加心慌意乱,心头猛地浮起李挽澜狠狠亲过她后,气喘之下说得话:“殷七七,你心里有我。” “就算本王有一百个正妃,你心里也有我。” 殷七七觉得自己发烧了,这大冷天的,竟然都降不了自己的体温。 等小丫鬟带着殷七七兜兜转转出了景阳王府,来到通透的大街上后,殷七七才稍稍喘过了气。 随即,一种挫败感油然而生。 李挽澜说得对! 就算他有一百个正妃,自己的心里也有李挽澜。 不然,不会李挽澜一叹,自己便以为他要被抄家。还傻乎乎的回过头去问。 殷七七看着包裹,心中有欢喜,有甜蜜,还有郁闷。 觉得自从认识了李挽澜,自己的道德底线都降低了。 那家伙,荤素不忌,轻薄道士。 自己难道要在小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言念及此,不由打了个寒颤。、 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赶紧开三坛大戒,本神仙要早日当真道士,收一收这跳动不安的凡心,早日脱离苦海。 殷七七急匆匆的回了显灵宫,终日躲在山上跟老道姑学习经文,将经文倒背如流才算罢休。 仿佛只有读多了经文,才能坚定道心。 那老道姑见她一收惫懒,特别配合,在清华公主面前狠狠地赞了她一番。 如此不过几日,清华公主又带殷七七进宫面圣。 这一次,却并没有见到皇上,而是见到了吕至阳国师。 吕至阳已五十有三,从相貌来看,却不过四十许人,比起他的师弟贺至谦,尚且年轻几分。 黑须黑发,皮肤润泽,保养得极好,一身蓝色道袍,袍袖翩翩,头戴纯阳巾,中间镶着一块青玉,示意品性端正,手持一柄拂尘,拂去人间凡尘,仙风道骨油然而生。 他端坐一把红木椅子上,闭目养神,听到清华公主携殷七七进来,才略睁了睁眼。 清华公主走到他跟前,施了一礼,轻声道:“师兄,这便是殷七七。” 吕至阳轻瞄殷七七一眼,那目光如炬,洞悉万物,殷七七竟然如被灼烧一般,极其惶恐不安。 “坐吧!” 清华公主微微一笑,拉着殷七七坐下,行动间,对吕至阳极其恭敬客气。 吕至阳从怀中摸出一个玉瓶,对清华公主道:“师妹容色安好,更胜往昔,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出家修道,更要爱惜身体,这是师兄炼制的蕴华丹,送给师妹,用以养生。” “多谢师兄!”清华公主双手接过,神色很是欢喜。 吕至阳这才对殷七七道:“殷道长为何要出家修道?” 嗯?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一醒来就是在松鹤观,穿着的就是道士的衣服了,不当道士还能干啥呢? 就算想当个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也没那条件啊。 “贫道生来便是道士,倒谈不上出家与否。”殷七七实话实说,至于别人怎么理解,就不知道了。 “哦?原来如此!”吕至阳眼眸中无喜无悲,“如此说来,殷道长倒与道法有缘。” “还请师兄成全。”清华公主适时道。 吕至阳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再睁开眼时,眼中竟似乎有精光一扫而过,道:“《道德经》是殷道长参悟?” 殷七七心中一喜,面不改色,道:“正是!” 她与清华公主同来的路上,已经思索过吕至阳会问她哪些问题,总算脑子还灵光,猛然间想到,天一观的韩纯元,郑冠中曾去松鹤观参加过《道德经》的鉴证大会,自己还曾在河边与他们斗法,解了他们腰带,绑过他们手脚。 他们回到天一观后,虽然不一定说出自己与他们之间的过节,但铁定不会说自己好话,看显灵宫中的小道士们只知《道德经》,不知殷七七便明白了。 为以防万一,在来的路上,已经大致思索了一下,如果吕至阳问起《道德经》,问起与韩纯元之间的争斗该如何解释。 故而,吕至阳当真如此问的时候,殷七七心中很是欢喜,张口便答。 吕至阳眼眸微紧,问道:“殷道长年岁极小,又在松鹤观中修道,想来同师同源,如何旁人参悟不了道德经,偏偏你参悟了?” “那是因为,贫道有自己的机缘。”殷七七诚挚道。 “何种机缘?” “这件事说来恍如旧梦,贫道自己也不敢相信。”于是,一段曲折离奇,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贫道五岁时上山玩耍,曾经有幸遇见过一个仙子样的人物,与一个黑衣人斗法,二人所施展的法术,想来非世间所有,当时二人打的激烈异常,天昏地暗。” “不多时,那黑衣人不敌,倏的一下,飞上了天,消失不见了。那仙子看起来安然无恙,实际上已经得了极重的内伤,砰然倒在地上。” “贫道当时虽然年幼,却懂得仙道贵生,无量度人,便捧了些水给那位仙子,那位仙子醒转后,觉得与我有缘,便传了我三日道法。” “又道,贫道年岁太小,传我太多,无异于稚子捧金行于闹市,便随手在我眉间一点,当时贫道倒在了地上,人事不知,醒来后,竟然忘了这段过往。” “直到贫道十六岁时,眉间的封印松动,往事一一浮上心间,这才参悟了《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