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1 / 1)

罪不该死? 福舟之眸光复杂,身为福家嫡子,福家做了什么事,就算再懵懂,心中也有五分明白。 是福家的命数到了。 公主指婚只是一件导火索。 自己能活着,大抵可能真的因为自己的罪孽尚且不到死的地步吧。 清华公主早已走远。 夜色深沉,福舟之目光疏离的看一眼清华公主离去的方向,打开房门,身子灵巧的跃进夜色之中。 从此,这世上再也没有福家之人。 清华公主的婚事再次成了皇后的心头刺。 刚放松不到半年,欢欢喜喜准备嫁女儿的皇后,被福家之事一闹,更觉厌烦。 恨福家欺君犯上,表面看来是书香传世之家,暗地里竟是贪赃枉法之地。 又怨清华公主不念父母深恩,竟表面顺从,背地违拗。 都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但若这个女儿太过强悍,便也令人退避三舍,不敢问津。 清华公主的女戒交了上去,皇后自然看出来,是旁人的手笔。 一怒之下,令清华公主到贤妃处学规矩。 清华公主默默无言,事事遵从,可是她挺直的脊背,纤长的脖子,处处透露着不屈。 贤妃娘娘接了这个烫手山芋,也无可奈何,只好好言好语的劝慰公主,装模作样的教了一教。 她是公主?自己是妾,又能奈何? 这一日,刘意带着顾蓉城进宫拜见贤妃。 来的早了些,便与清华公主不期而遇。 清华公主知道刘意纳了侧妃,只是,却第一次见顾蓉城。 传闻中,这位顾侧妃,在安阳王府极其得宠,从刘意对待她的态度中,便可略窥一二。 顾蓉城小心翼翼的福了一福,清华公主目光清远从她面上扫过,再扫到刘意脸上。 清华公主这不经意的一瞥,带着洞穿一切的犀利。 顾蓉城心头一跳,脑海中用过一个念头,清华公主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入刘意的眼,她什么都知道。 言念及此,面容苍白。 在她后来命人小心翼翼,各种渠道搜集来的资料中,清华公主与殷七七是至交好友。 顾雁城之所以进道观,自己之所以能够嫁给刘意,可以说,完全是清华公主的手笔。 她会允许一个长得与殷七七相似的人,出现在刘意的身边吗? 会吗? 刘意并未注意到顾蓉城的心念电转,如遭雷击。 他看着清华公主,心底掠过无数二人幼时一同玩耍的画面,时光荏苒,往昔不可再来。 自己这位皇姐,从前他尚能看透三分,如今却是一分也看不明白了。 包括她为了不嫁福家,在幕后动手,他也看不明白。 女子,不嫁人生子,何为女子? 老死道观?凄然一生? 这会成为皇帝的污点,百官如何说?百姓如何说?史书又该如何记载? 刘意心中沉了沉,若自己有朝一日,登基为帝,会让皇姐随心所欲,守在道观吗? 他不确定! 他心中暗叹,面上仍旧笑如春风:“许久未见皇姐,看皇姐气色极好,容彩非凡。” 清华公主略点一点头,淡然道:“你来看贤妃娘娘?” 刘意看一眼顾蓉城,见她面容略显苍白,身子单薄,在冬日里更见清幽,心底浮起一抹柔情,拉住她手,笑道:“蓉城有了身孕,来给母妃请安,顺便请宫中太医瞧一瞧她身子如何。” “哦?”清华公主这才仔细打量一眼顾蓉城,见她面容上多了一丝温柔恬淡,眉宇间满是初为人母的喜悦,这喜悦带着几分纯真,能轻易打动人心。清华公主嘴角微扬,语调也柔和了几分:“恭喜顾侧妃。”又命跟随的老道姑准备一份礼,待会儿送给顾蓉城。 许是清华公主的话给了顾蓉城几分鼓励,她小心翼翼的道了谢,规规矩矩的站在刘意身侧,极有分寸。 刘意点了点头,对她行动举止极其满意。 清华公主与刘意说了几句,便转身离去。刘意也引着顾蓉城去拜见贤妃。 顾蓉城腹中的孩子,是刘意第一个孩子。 他很欢喜,贤妃更是欢喜。 刘意等到顾蓉城胎像渐稳的时候,便带了她来拜见贤妃。 贤妃对自己当初为刘意张罗侧妃的事满意至极,对顾蓉城看着更是顺眼。 宣了太医来为顾蓉城把脉,得知胎像稳固,更是欢喜,赏赐不少东西给顾蓉城,更对她和颜悦色,细细嘱咐了许多需注意的琐事。 顾蓉城受宠若惊,面上恭谨谦逊,更引得贤妃高兴。 待到辞别贤妃,坐上回王府的马车的时候,顾蓉城仍旧有些晕晕乎乎。 这一日,是她扬眉吐气的日子。 再不是从前顾府中受气的二小姐,而是金尊玉贵的皇子侧妃。 她目光幽幽看一眼远去的宫门,这一切,都是清华公主所赐。 她心中说不出欢喜,也说不出感激,只有难以描述的复杂。 待刘意和顾蓉城走了。 贤妃总算静了下来,身边伺候多年的老嬷嬷却神色恍惚,俨然有话要说,却又不知该如何说的样子。 贤妃只瞄了她一眼,老嬷嬷立刻收起眉中疑色,身为奴才,不敢有瞒主子,她忙道:“娘娘可否发现,那顾侧妃与从前不像了,从前顾侧妃的容貌只有七分,如今老奴瞧着倒有了九分的容貌,加上那一分的气度,倒是个十足的美人。” 贤妃嗯了一声。 老嬷嬷略有难色的接着道:“顾侧妃现今的长相,竟然有几分像一位故人。” “故人?”贤妃皱了皱眉头。 “娘娘可曾记得那位与清华公主交好的殷七七殷道长?老奴看着,顾侧妃倒与那位殷道长有几分神似,不过少了些出家人的仙气,更雍容华贵些。” 殷七七? 贤妃的手紧紧握住了椅子的扶手。 二人的确有几分神似,尤其侧脸,竟然十足的相似。 这发现让她如遭雷击。 她千算万算想要避开殷七七,万万没料到,辛辛苦苦选的侧妃竟然是殷七七的影子。 她的儿子,瞒得自己好苦! 殷七七,真是阴魂不散。 她猛地站了起来,一个念头在脑海中盘旋不去。 她摔了瓷杯,拿定了主意。 老嬷嬷胸中了然,眼观鼻,鼻观心,待贤妃发完了火,小心翼翼的伺候她歇息。 这京都,永远没有宁静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