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于东北,而不是确立为全国。
国内企业有时候就是被假大空的目标给害死的。
对于杨峰来说,扎根于东北三省,辐射内蒙,河北就已经是有着不小的影响力了。
整个北方,甚至是全国,那需要多少的专业球探,不眠不休地跑一辈子可能都无法发掘出全部的人才。
至于所谓的让孩子主动上门自己推荐自己,那就不是选拔全部的适龄球员了,而是选择有钱人适龄孩子球员了。
没有一定的基础,谁能够来到训练基地,参加报名。
即使制定了天才可以免费的政策,但是看出一个天才,怎么地也需要半年时间吧,而那半年的高学费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望而却步。
不是所有地区都是北上广深,有着足够的经济基础,正是那些三线城市,四线城市,甚至是某一个小乡村之中,才可能有那种被埋没的天才。
杨峰不想为了赚钱,就只招收那些家庭经济实力出众的孩子。
毕竟杨峰可是知道几年后的那些“少爷兵”踢成了什么样子,代表中国的u字号队伍,连东南亚的几个小国的青训都踢不过,也不知道怎么有脸花钱上场出去丢人的。
杨峰知道,13亿人口的潜力的确巨大,但是却也不是一家训练基地可以承受的,对于杨峰来说,扎根东北地区,挖掘出所有的足球人才,那么只凭借着东北一地之力,与韩日相对抗,也不是梦想。
杨峰需要做的不是自己成为中国足球青训的教父,而是要自己引领一种模式,只要这种青训模式能够成功,那么其他区域就会有无数的人,会模仿自己,进而演变成全国性的青训推广。
足球的青训体系,自上而下难,自下而上易。
一直以来,国内的足球人才,东北三省籍的球员人数都是最多的地区,其中又以辽宁省为重。
归根结底,两个原因,东北人的祖上几乎都是闯关东过来的山东人,所谓山东大汉,球员的身体素质底子摆在那里;而东北地区经济却没有重工业成为夕阳工业,在如今已经远没有南方沿海地区那么发达了。
几十年前,中国足球分为南派和北派,说到底其实就是北方人力量,身体对抗占优,而南方人则是发挥小快灵的技术优势。
得益于中国的地大物博,就像是豆腐脑吃咸的还是甜的口味一样,都有各自的特色。
只不过,南方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足球人口的培养。
为什么踢球?有理想因素,却也有着现实因素。
世界足坛的强国,从根本上形成了两极分化。
一种是像西欧国家一般,处在发达国家行列。
另一种就是以南美国家为代表的“穷国”。
高福利,高人工成本政策之下,使得西欧几国的青少年可以有着相当轻松的学习环境,大力发展课余活动。
而且城市化发展完成,小城遍布全国。使得许多球队的青训体系,完全是立足于本地发展,小球员上完学校的课程后,来到俱乐部可以直接训练。
这一点,在中国是有些不适用的,毕竟想一想大城市的堵车,或者由南到北2,3个小时的路程,将极大限制小球员的训练。
而西方高福利政策的刺激下,可以让青少年无忧无虑地投入到训练之中,即使不成才且成绩不好,仍然有一份不错的收入,甚至可以支持他们不断地从业余联赛向职业联赛发起冲击。
曾经的克洛泽,日后的瓦尔迪,都是这样“不务正业”却成功逆袭的典范。
而一些“穷国”的足球成绩出色,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就像是美帝发达的体育事业,是建立在贫民窟中黑人的血泪之上一样,在没有足够的上升通道的时候,足球,是许多人改变自己命运的唯一机会。
不成功便成仁,每一个超级巨星的背后,不是无数同龄人的失败衬托出来的。
他们踢球有喜爱,但是更多地却还是改变命运。
而国内就处在两个极端的中间。中国有着稳定的上升空间摆在那里,高考就摆在那里,改变命运的机会就摆在那里,而且比之成为那几十上百的足球明星,数千人的职业球员来说,高考那每年数百万,上千万的入学名额,比之体育道路,可是太容易了。
而作为发展中国家,较之西方高福利的制度还有巨大的差距也是现实。
即使你想成为职业球员,但是你得养家糊口吧,你得赡养父母吧,与欧洲主流思想的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相比,国人光是赡养父母,祖父母的压力就会让一个人不得不面对现实,舍弃掉梦想。
上有老下有小背负着家庭责任的情况下,你干着并不算高收入的底层工作,却还要为了足球从业余联赛拼搏?你是得有多大的心?
有那个时间,多努力工作,多赚一些小钱钱才是王道。
所以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受限于地皮等因素,展开基础训练本就不易。
而经济稍差的地区,则是更加受到了财力的限制,直接就让一些青少年,没有机会去接受系统的青训培养。
杨峰的目的很简单。
做好东北三省的青训工作,发掘出每一个隐藏在民间的苗子,为此,杨峰准备了大量的资金,甚至将今年的工资,广告收入,乃至私底下公司的大量现金都准备投入到青训基地之中。
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自己现行投入资金,将整个东北,喜爱足球的孩子,不喜爱足球的孩子,都挖掘出来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增强青训的队伍。
这也是杨峰会否定管理团队提出的贵族式教育的原因。
“这不是贵族学校,我们需要的是球员,而不是一个喜欢踢球却还要来这里享受贵族教育的学生。”
普通人就是普通人,不必为了所谓的贵族教育给普通家庭增加成本。
杨峰所建立的训练基地,可不是为了直接招收学员的,而是准备将那些有一定天赋,在各地下属青训有所表现的球员,再集中在一起培训。
到时候,这些球员中,甚至绝大部分都会得到基地的资助,而不用交哪怕一分钱的。
至于盈利?杨峰与足协达成的尽快出台国外那种,保护青训机构利益的文件,将会让那些使用私下手段挖人的破坏规则者,遭受比之欧洲还巨额的罚款。
杨峰就是打算形成以县级市为基础,地级市进行一定筛选,最后再汇聚球员到总部的模式。
为此,东三省每一个县级市,杨峰都建立了室内球场,不用太大,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踢球就好,然后专门的国内接受过培训的青训教练为主,穿插高薪聘请的国外青训教练团队组成的巡视人员,去找寻可能的天才为辅,形成金字塔形的输送人才的方式。
青训是百年大计,可能很长时间都会赔本,但是杨峰还是想要先做下去,为中国足球的崛起,奉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