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压根不知道怎么管理公司,非专业人士干专业的事儿到头来跟猪队友也没啥区别,归根结底公司治理问题就是股东和管理层权力之争的问题,所以究竟应该听谁的?
对此,巴菲特的观点是这样的。
他说:“在伯克希尔,我们是所有分公司的唯一股东。
事实上,我们的行动方式正是你所希望的,由董事会代表分散的股东采取必要的行动。
我们也有几个问题,首先是资金配置问题。子公司的管理层配置资金的方式可能不同于我们在伯克希尔的做法,因为我们不关心子公司的相对规模,我们关心的是股东们在那家子公司的总体盈利情况。
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要确认是否找到了合适的经理人,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找到。
经理人很糟糕倒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经理人很平庸——这种情况太常见了。
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我也不知道你们是如何应对的。在伯克希尔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我得说这是我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
巴菲特的意思其实比较明确,他还是会尽可能找优秀的管理人去管理公司,因为他认为如果把公司的决策权教给股东,那么很多分散的,也就是中小股东其实根本也不会为公司的利益考虑。
也就是说,分散的股东中的很多人更关心公司赚不赚钱,而不是关心这个生意接下来究竟应该怎么做。
巴菲特说糟糕的管理人不可怕,因为如果他糟糕你直接踢掉就好了,怕就怕那些平庸的管理人,自己没本事把蛋糕做大,但是也没犯什么大错,这种人裁了也不是不裁也不是。
其实要发现庸才并不难,巴菲特有一招很管用,就是让一家公司高调行事,暴露在阳光下,暴露在媒体和大众的舆论监督之下,让所有人帮巴菲特去识别究竟这个管理层是不是庸才。
老巴的原话是:“如果你运营的是一个运动队,找出庸才是很容易的。在伯克希尔,虽然我们拥有子公司100%的股份,但是我们的董事会能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我想对于董事们来说最大的激励因素就是面子问题。如果你让大人物下不来台,他们就会表现得更好。在这方面,我想媒体发挥的作用是最大的,他们才是促使董事会做好本职工作的最大推手。”
上雪挺认同巴菲特的观点,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那种整天号称低调做事不愿让大众监督的公司,本身是庸才的概率就很大,作为企业家,你可以低调,但是你所管理的企业不能低调,明星企业肯定是要被外界关注并认可的,如果一家企业做的事情没什么人知道,那这家企业根本也很难具备什么爆发力。
这个道理其实放到很多人身上都是适用的,上雪先拿自己举例。
我作为一个作家,写的东西究竟好不好得暴露在阳光下才能见分晓。
读者投推荐把我推上榜单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评价,我才知道我究竟写的好不好,内容究竟有没有含金量,有没有帮助到每一个看我书的读者。
如果我几十年下来就自己在家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无人评说,见不到阳光,美其名曰低调写作,那大概率我写的东西就是个平庸之物,而我本人也大概率就是个平庸的作者,写东西就是自娱自乐罢了。
所以大家如果觉得自己是块金子,能力在,那就大胆把已经做的事情,或者即将要达到的目标大声喊出来。
比如减肥,比如考证,比如每年的读书任务,此类种种目标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大家可以不用写作也不拍短视频,每个阶段完成了什么任务放到朋友圈晒一晒也是可以的,别人的鼓励、赞美和评价可以让我们更奋进,毕竟啥都不要了面子也得要一下,老做打脸的事儿个人信誉就没了。
要相信:如果一件事我们在大众监督下都做不好,那么没有大众监督大概率也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