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会计
会计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会计的严格定义是什么呢?很多人不一定清楚。
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这种活动以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采用货币计量形式,运用专业化的程序和方法,目的是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与监督,以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而达到为管理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和决策依据的终极目标。
了解了会计的定义,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会计的特点。
会计反映了特定单位的资金投入、资金运用、资金退出等过程。会计的特点是货币计量。会计计量形式多种多样,既包括实物的,如“件”、“吨”、“辆”,又包括工作量的,如“小时”、“日”、“月”。而会计运用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实现了其他计量单位的统一。
上面所提到的知识,都是指专门的会计核算方法,其具体内容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
前面提到的核算与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核算职能要求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的监督职能主要通过审查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从而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控制和调节。
在会计的定义中,我们提到其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那么,这些功能是如何体现的呢?
这些功能主要通过财务报告来体现,企业财务报告能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企业管理者要特别重视对财务报告的分析,以便作出最明智的决策。
二、会计的基本假设
何谓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的基本假设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所做出的合理设定。会计假设是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做的假定。会计假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会计主体
所谓会计主体,指的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一切核算工作都是站在特定会计主体立场上进行的,如果主体不明确,资产和负债就难以界定,收入和费用便无法衡量,以划清经济责任为准绳而建立的各种会计核算方法的应用便无从谈起。简单地说,会计主体是为了界定“为谁做账”的问题。
此外,我们应当明确,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往往要建立会计核算体系,是一个会计主体;而构成会计主体的并不一定都是法律主体。例如,合伙企业虽是独立核算的会计主体,却不是独立的法律主体。
2.持续经营
会计主体通常是一种空间界定,而持续经营则是一种时间上的界定。持续经营指的是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企业不会面临清算、解散、倒闭的境地。
持续经营为正确地确定财产计价、收益提供了理论依据。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条件,会计人员才能够以历史成本作为企业资产的计价基础,才能够判断资产在未来的经营活动中可以给企业带来多少经济效益,才能够将固定资产的价值按照使用年限的长短以折旧的方式分期转为费用。
3.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又被称做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连续、相等的期间。会计分期是持续经营的客观条件,是从持续经营中引申出来的。
在会计分期的前提下,会计人员应当划分会计的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的划分一般是按照自然时间进行的,可以分为一年、一个季度或一个月,通常为一年。我国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年度是从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因此,按照年度编制的财务会计报表也被称为年报。
4.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对于学过和没有学过会计的人来说,都不陌生。货币计量是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使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用来记录、核算会计实体的经营状况及经营成果的计量方式。
我国的会计核算在货币计量的前提下,又规定了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在多种货币存在的情况下,应当将有关外币以相应汇率折算成人民币。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犹如会计对象的各个分支,是从经济性质的角度对会计对象所进行的细分。
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1.资产
资产作为会计的重要要素,是指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资产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各项财产权利。
资产最大的特点是由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所产生。比如,企业打算建造一栋大楼,但这栋大楼尚未建造,因此就不能算做该企业的资产。
企业拥有资产并不一定拥有资产的所有权或者控制权。例如,企业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台机器设备,该机器设备实际上已经被企业所使用,因此,尽管在付款期间,企业不拥有该机器设备的所有权,但也能把其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来处理。
资产必须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否则,企业不能进行资产的确认。
资产的分类形式多种多样,按照流动性不同,资产可以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的资产以及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非流动资产指的是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主要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2.负债
负债就是我们俗称的欠债、欠钱,它是一种现时义务,这种义务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预期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
举个例子,企业赊购了一批机器设备用以改进生产,这笔业务没有支付款项,因而应当作为企业的负债来处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正在筹划的尚未进行的交易或事项,并不会构成企业的负债。
按照流动性划分,负债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内清偿,或者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或者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到期应予以清偿以及企业无权将清偿期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的负债。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主要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