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智不理解,他也不想理解,于是山上的寺庙再次恢复了平静,一个人也不会再上山来拜佛烧香。
而梵智由于将粮食全都送给了饥民,此后的梵智也是面临着食不果腹的困境,不过好在山上有松子,有绿植,还有山泉。
这一年的梵智就是凭借这些活了下来,等到一年过后山下饥荒过去,有村民想起了山上的寺庙,以及那个将粮食全都送出去的年轻和尚。
当有人上山之后,有人在寺庙中发现了一个瘦骨嶙峋的和尚,此时的和尚依旧年轻,只不过是瘦了一些,但是精神还是十足。
所以当时的梵智被村民们当成了高僧,因为在那个年头,没有人能够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存活,并且这种情况长达一年之久。
因此村民们再次络绎不绝的上山而来,有人自发修缮寺庙,有人帮助梵智开垦荒废的田地,山间寺庙一时间恢复了生气。
梵智看着忙碌的众人,他心中再次产生了疑惑,这些人现在的一面是真是假,难道世人就是这么善变,在善与恶只见徘徊不定?
梵智想不通,所以他每天诵读佛经的时间更长了,晚间的睡眠被入定所代替,他在沉思,在思考。
伴随着梵智的事迹被当地人传开,不少的村民都上山前来拜佛,有的人是拜寺庙中的佛像,但是也有人拜的是梵智。
并且有一天,一个老和尚从山下而来,“得闻山上梵智美德,今得见,果不其然。”
梵智对于老和尚之言不知所措,他不明白自己明明什么都没做,就变成了现在众人传颂的模样,而且这老和尚也没有与自己了解过什么,直接就断定自己有美德,梵智觉得这样不对。
但这老和尚来的匆匆,去的也匆匆,只不过山下一时间又流传出一个说法,有得道高僧听闻梵智之名特此前来切磋佛法,后乘兴而归,且言“梵智佛法甚于吾也。”
虽然老僧承认梵智的佛法精深比之自己更甚,但是既然能够与梵智论佛法,这老僧想必也是一位高僧。
梵智的名声,随着这位高僧的出现,已经越传越广,来此山上礼佛之人一时间达到了顶峰,梵智因此也有了苦恼。
毕竟当时梵智只是一个从来没有下过山的小和尚,他不知道也不了解山下之人的人生百态,对于形形色色的礼佛之人,梵智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所以梵智只能不管不问不闻。
然而就是梵智这一态度,使得山下之人对他的超然物外更加尊崇,然而盛名之下,梵智终是招引来了麻烦之事。
一日梵智于佛堂诵读佛经,后有人匆匆忙忙推门而入,梵智被人打扰诵经但并没有任何不满,而那来人进门便拜,茫然无措的梵智只能连忙起身搀扶,来人不肯起身趴在地上呜呜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