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帅问:“因为是通缉犯的缘故,是不是?”
他把“通缉犯”这三个字念得很声音很大。林淮南没有否认,点点头,过了一会儿,才叹口气说道:“他只是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罢了。如果,在国内,说不定,他还会做出同样的事业来。”
郝帅冷笑:“你觉得,他干的那些事,叫事业?”
林淮南愣了,“怎么不叫?”
郝帅打了个哈哈,道:“把一个单位的东西全部偷光,全部卖光。拜托了,那可是铁路,铁轨,偷那个东西,可是要杀头的。那个时候他不知道?别说他年纪小!”
林淮南听了这话,摇摇头。对他的话表示不赞同。
眼前这个小伙子太年轻了,不知道当年的情况。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整个社会陷入一种极为混乱的情况,企业管理不善,经济发展迟缓,大量的失业人员到处游荡,也有一些年亲人铤而走险。
或者,那也不叫铤而走险,像是他这个年纪的人,在那个时候,偷点东西什么的,那可是家常便饭,不偷,反而是不正常。
不过,像是小说主人公把整个企业值钱的东西几乎都卖了,那也算是一个相对极端的例子。
于是接下来,林淮南就不厌其烦地跟郝帅解释当时的社会状况,小偷遍地,流氓遍地,警察呢,几乎也处在三不管地带。
很多时候,不是不管,而是管不过来。
还有很多警察甚至充当一些流氓、偷盗团拖的保护伞。
总之,当时的社会风气真是烂到了极致。这是现在的年轻人所不能想象的。在当时,几个流氓敢当众砍人,当众打人,老人,小孩,说打就打,几乎没人敢管。也难怪当时上了一点年纪的人对现实情况不满,说人心自从改开以后开始变坏了。大大的变坏了。
他说的细致,郝帅也听得开始入迷。
事实上,像是郝帅这样的年龄,出生在一个社会快速进步、百姓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时代,对以前那段混乱岁月还是不了解的。
林淮南似乎有满肚子话要说,一直喝酒,一直喋喋不休,说那个时代的兄弟感情,说那个时代的物资短缺,说那个时代的治安混乱,社会风气糜烂。
最后,他说了一句:“如果,当时我那个朋友不出国。啊,我的意思是,他要是当初不犯下这么大的案子,呆在国内的话,说不定成绩会比我大好几倍。真是造化弄人啊!”
郝帅问:“这么说,除了他在那个机务处跟着猛虎偷铁轨、偷火车头的事儿,后来去大兴安岭的那一段,也是真实的咯?”
林淮南点点头,表示“是的”。
这可有点大大出乎郝帅本人的意外。那一段,可是相当的传奇啊!这个林淮南,不会在骗他吧?
“你现在还和他接触?”郝帅问。他这么问,原因很简单,如果林淮南不认识那个“章飞”的话,怎么会写的那么清楚?
“是的。他很想家,想故乡,想回国。也经常打电话联系,只不过,这两年少了。前些年会经常打一些。我去布鲁塞尔参加拍卖会的时候,他还专门宴请过我。提起当年的事情,提起国内的现在状况,他一方面是不后悔,一方面又为不能回国而后悔!总之,他这个人一直就是很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