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之前一定会见分晓,如无意外应该是朝廷的军队获胜。”李焕想了想后回答道。
别看朱大典这段时间剿匪一直不给力,可李焕知道如果朱大典不想自己的乌纱帽落地的话,他一定会在清明之前给朝廷一个交代。
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百姓们若想活下去,必须得在清明之前将种子撒下去,否则一旦错过了农时,那对整个淮北的百姓来说将是一场不亚于战争的灾难。
朱大典虽然贪,可人却不蠢,既然不蠢,那他就必然会在清明节前给百姓们一个交代。
而且据李焕的了解,朱大典对驸马都尉王昺和太康伯张国纪的答复也是如此,清明节祭祖完毕后,一定让他们二人能回京复命。
此时距离清明节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也就是说要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抄底计划。
“李大人如何笃定闯军不会再杀回淮北?”柳如玉接着问道。
“因为我将接任颍州守备,把守淮北门户,闯军绝无可能跟这次一样,如入无人之境一般随意进出淮北。”李焕一脸自信的回答道。
二人虽然是合作关系,可毕竟还算是分属不同的阵营,李焕如此自信的回答,就是直接告诉柳如玉,有我李焕把守颍州,闯贼就不可能再进淮北。
“哦,李大人如此自信?”柳如玉反问道。
“就是这么自信,你如果不信,咱们可以打个赌,如果我没能守住颍州,一切损失算在我头上,如果我守住了颍州没让闯军进入淮北,那你得答应我一件事,你看如何?”李焕一脸笃定的问道。
“什么条件?”这下轮到柳如玉有些踟蹰了。
“我还没想好,到时候再说,反正绝不让你为难就是。”李焕卖了个关子。
“好,咱们一言为定。”既然李焕如此自信,柳如玉没道理不相信他一回。
不过柳如玉如此信任李焕,那其他人可就不会这么想了,当然不是说这些人不相信李焕,而是这些人已经被闯军强大的战斗力给吓怕了。
“收购这些资产之前你不妨放出消息,就说前线战事不利,官军根本不是闯军对手,甚至说闯军此番得了好处,下次必然常来。”李焕想了想后提议道。
“幸亏李大人去当官了,要不然这天下的生意人非饿死不可。”柳如玉掩口笑道。
不得不说李焕这两招太损了,不出意外,这两条消息一放出去,这些富商们必然胆寒,柳如玉刚好可以趁机压价,花更少的钱买更多的资产。
“如果银子不够,年前我让你屯的那几千石粮食,你不妨取出来,这时候粮食可比银子更金贵。”李焕想了想后建议道。
“明白。”柳如玉听完觉得不可思议,这个时候她才明白为何李焕当初非要她不顾一切地屯粮。
难不成他在年前就预见了这场战争,并且做好了布置,就等着今天的这一波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