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这五六万人成为了李焕的佃户,那李焕就能名正言顺地给这些人发放钱粮,即便朝廷查起来也有话可说。
可徐穆之太知道地主是如何盘剥这些普通佃户了,而且徐穆之实在不想李焕变成只知盘剥百姓的大地主,如果当初不是路见不平,徐穆之也不会冒险去干那盗取税银的事情,如果不是见李焕实在无计可施,徐穆之是万万不会提出这法子的。
一个成年劳动力后面就是一个家庭,所以只需要救济了这五六万个成年劳力,就能救济这五六万个家庭,如果能处置得当,那颍州的赈灾就完成了一大半。
“感情是让我当地主,不过我这个地主可有些不一样。”李焕听完徐穆之的介绍不禁一愣,弄了半天自己成了最大的地主,所谓的救济就是让这些人给自己打工。
“大人请说。”徐穆之也有些奇怪,难不成这地主还能有什么不一样。
“凡是给我们种地的佃户,不管收成如何,我们必须给佃户留足一年的口粮,扣除口粮之后,再按三七分账,而且我这个庄家有权规定田里所种的作物。”李焕想了想后对徐穆之吩咐道。
在这个时代,失去土地的农民是无比悲惨的,为了活命只能租地主的田地进行耕作,而大多数地主可不管这么多,一旦有佃农租了自己的田地,那地主到了年底就前去收租即可。
若是碰上丰年,佃户交了地主的租子,还能留下一小部分粮食度日,可若是碰上灾年,田地里的庄家收成不行,那可就惨了。
大多数地主可不管收成如何,一律按事先约定好的数额收取租子,相当于地主把种地的风险全部转嫁到佃户的身上,所以碰上灾年,佃户种了一年的地,不仅赚不到口粮,估计还要赔本。
而李焕的做法则厚道得多,作为地主承担了所有的风险,给这些种地的佃户一份固定的收入,如果年成好地里收获高,那再拿出一部分收益作为奖励。
至于说李焕可以要求更换地里作物的种类,那也是为了后期考虑,颍州地处淮河北岸,百姓们多种植小麦为食,但李焕知道,如果光靠种小麦,土地产出太低,根本没办法支持李焕接下来的暴兵。
所以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李焕只能想到那个每个穿越者都能利用的大bug,土豆、红薯、玉米等外来作物。
准确来说,以上几种作物已经在大明的沿海大规模种植了,甚至大明内阁次辅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详细记录了以上几种作物的种植方法,所以李焕推行这几种作物还真没那么玄乎。
对于李焕的提议,徐穆之自然是心悦诚服,他万万没想到李焕竟能如此大气,至于李焕说的那几种粮食作物,徐穆之更是没有异议。
为了给马匹筹备草料,南下的闯贼竟然将地里的小麦苗全给糟蹋了,补种已然来不及了,为今之计只能想办法种些别的,否则今年这五十万亩良田全得抛荒。
“我这次从太和带了些银子过来,赶快派人去苏杭等地购置农具和种子。”李焕想了想后吩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