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门外的鼓声一响,王守纪的状子就被递了进去。
虽然李焕早就和吴世济打过招呼,可当吴世济真的看到这份鲜血写就的状子时,不禁有些动容,因为实在是太惨了。
光天化日之下就敢如此明目张胆的草菅人命,关键还是劫掠的颍州百姓,这还有王法吗?这还有法律吗?这还把他这个颍州知州放在眼里吗?
吴世济很生气,后果自然很严重,立即当堂拍板要彻查此案,给王守纪以及那些受伤的无辜百姓一个交代。
王守纪闻言激动的在地上直磕头,在他看来只要吴世济愿意发话,他的这个杀子之仇总算是可以报了。
可吴世济刚在大堂之上义正言辞地要求彻查此案后没多久,百里外的太和知县就已经得到了消息。
听到这消息后,太和知县先是对吴世济破口大骂,骂他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发生在太和县境内的案子自然由太和知县负责。
所以太和知县才敢如此纵容王本仁劫掠过路的船只,可他是万万没想到吴世济会来这么一手,让颍州人到颍州衙门去报案,那吴世济就可光明正大的插手此案。
这的确出乎太和知县的意外,毕竟在如今的大明官场,想尽办法捞银子才是主流,为百姓申冤做主这种事吃力不讨好,干起来实在没什么意思。
可骂归骂,为了避免事情闹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太和知县只能想办法摆平此事。
不过太和知县的脑回路实在有些奇葩,在他看来吴世济之所以会插手此案,无外乎是眼红自己在颍河上的捞了这么多银子,想要来分一杯羹罢了。既然想清楚了原因,那这事就好办了,花银子摆平就是了。
在他看来,这世上还没有官员是花银子搞不定的,如果有,那就是花的银子不够多。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太和知县当日就让自己的师爷跑一趟颍州,向吴世济开出自己的条件,只要肯放他一马,太和知县愿意奉上白银一万两以及每月一千两的分红,如果还不满意,后续的价钱可以再商量。
看到那白花花的银子,吴世济竟然真的有些心动了,太和知县开出的条件可不是一笔小钱,足以让吴世济改变自己的立场。
毕竟大家都在官场上混的,抬头不见低头见,如今为了几个普通百姓得罪太和知县实在有些划不来,这事传出去,那官场之上的同僚们怎么看待吴世济。
在一个全是疯子的时代,稍微正常点就可能显得格格不入,吴世济如果对此事深究下去,很可能引起官场同僚们的孤立,作为举人出身的吴世济本就有些天生不足,腰杆子不硬,如今再得罪了官场同僚,那以后在官场上还怎么混。
所以在那师爷三寸不烂之舌的分析(忽悠)下,吴世济的立场竟然开始有些松动,眼见吴世济想要改弦易辙,逼不得已的李焕只得站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