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老百姓之所以造反,求的无非是一条活路,所以我们就给他们找一条活路。”李焕顿了顿后继续问道:“那何为活路?”
“有饭吃?”柳如玉试探着问道。
“不错,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如果咱们能做到这三点,那老百姓还造个屁的反。”李焕肯定道。
颍州作为淮北西大门,出了颍州之后就进入中原,若是往年风调雨顺的好时节,颍州的老百姓很乐意一路向北进入中原地区讨生活。
可自打崇祯元年以来,中原地区连年大旱,粮食产量已不足往年三成,也就是说中原地区的粮食根本不足以养活当地的老百姓。
老百姓们为了活命,很多人都拖家带口地往南逃难,而颍州正是老百姓南下的必经之路。
这些逃难的难民远道而来,身上无粮又无钱,就想靠着朝廷的救济过活,所以各地官府对这些难民的态度自然可想而知。
在旁人眼里,这些难民是累赘是负担,可在李焕眼里,这些活生生的人是资源啊。
关键是这些难民足够的便宜,只要给一口吃食,这些难民就能给你从早干到晚,比后世的打工人可“敬业”的多了。
当然小小的颍州养活不了西北这许多百姓,所以李焕瞄上了整个江南,严格来说是整个江南的市场。
李焕想的是利用南下灾民的廉价劳动力,在颍州修建大规模的各式工厂作坊,然后将生产出来的货物沿河向东,直接供给整个江南甚至海外。
不要觉得这打算是在异想天开,自隆庆开关之后,大明与海外的贸易加强,江南的机枢之利,升斗小民以蚕桑丝绵得利,一个普通的纺织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白银三两,这可是妥妥的高薪岗位。
可西北难民的工资是多少?不过一日三餐而已,不到江南纺织工人的十分之一。
成本就意味着竞争力,李焕相信这么低的人工成本肯定可以在这个市场立足。
李焕如果能把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颍州,就完全可以让这些西北的难民自食其力,只要这些难民不与当地的百姓争夺生存资源,那这些当地的老百姓自然对这些远道而来的难民没这么大的意见。
市场是足够的,工人是廉价的,交通可以走水路,现在只需要把这些节点打通,就能形成一个产业链,一旦这个产业链形成,李焕就能养活更多的难民。
当听完李焕的介绍,柳如玉整个人都蚌埠住了,她万万没想到就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竟然有如此深意,一时间不禁有些羞愧难当。
“买粮的事可以抓紧一些,至于招商的事可以等过完这个冬天再说。”李焕想了想后交代道。
不是李焕故意拖延,而是闯贼即将南下,这时候去招商那是找骂,没有哪个商人敢把银子投到一个容易发生战乱的地方。
为了后期的招商顺利,李焕接下来这一仗也必须打好,不仅要赢,而且还要赢得漂亮,要不然如何给那些商人以信心。
“好的。”柳如玉闻言当即答应道,只是想了想后继续问道:“我想在这竹屋求个安身之处,不知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