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从管仲到商鞅,从王安石到张居正,这些名垂千古的能臣之所以能推进自己的改革,除了这些人本身有逆天的能力之外,最重要的他们身后站着的是皇帝。
皇帝老儿之所以改革,就是既有的体系运转不下去了,朝廷玩不转了,只能对既有的体系进行改革。
可皇权高于一切,一旦有人想对皇权有想法,不管多仁慈多开明的帝王,都会变得残忍和嗜血。
这是一条绝路,这十二个字不成功便罢了,如果成功,李焕也将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甚至是死无葬身之地。
“这条路太难也太险,容不下太多人,我想我们能依靠的就只有我们自己。”徐穆之想了想后回答道。
“好,这是先生的回答。”李焕点了头后继续问道:“先生,你可知道我大明有多少人?”
“具体数量我不知道,不过据户部的资料,大致在一万万左右。”徐穆之想了想后回答道。
“好,那这一万万人当中有多少读书人?”李焕想了想后补充道:“最起码在秀才以上。”
“不足五十万人。”徐穆之略微估计了一下后回答道。
“那整个朝廷有多少官员呢?”李焕接着又问道。
“嘉靖年间,户部尚书刘体纯上书朝廷,明洪武四年,天下文职官吏为五千四百八十人,武职也不过两万八千余人,可到嘉靖年间,整个朝廷内有大小官吏十余万人。”徐穆之略显沉重地回答道。
“天下的官员是十万人,读书人是五十万人,加上地方士绅豪强,也就算他百万人,可如今大明有一万万人,先生就没想过靠这些剩下的人?”李焕对徐穆之问道。
徐穆之听完有些懵逼,天道无常,百姓罹难,悲天悯人的徐穆之对那受苦的百姓自然非常痛心,可痛心并不代表要和这些人搅在一起啊。
在徐穆之看来,这些普通百姓目不识丁,不晓春秋大义,不懂道德文章,靠这些人能干什么?
“大人,古今成大事者哪里有靠百姓成事的?”徐穆之摇了摇头后反问道。
徐穆之是个坚定的精英主义者,普通百姓不过一团散沙,风一吹就散了,想靠他们成事,这也太不可靠了。
“先生,我们要干的是一桩前无古人的事业,自然就要走一条前人从没有走过的道路。”李焕顿了顿后继续说道:“而这条从没有走过的道路是什么?就是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千万别小看人民的力量。”
徐穆之听完有些将信将疑,他不知道李焕哪里来的自信,要知道自古以来,多少帝王将相就没人是靠着老百姓成事的。
“读书人都有兼济天下的决心,可我想说的是,要爱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那些只存在你脑子里的人。”李焕想了想后对徐穆之交代道。
徐穆之听完如遭雷击,他常以拯救百姓于水火为己任,可内心当中又羞于和普通百姓为伍。
在徐穆之的认知当中,百姓是个群体,他徐穆之可以怜悯他们,可以帮助他们,可当他真的要和一个实际百姓为伍的时候,徐穆之内心深处是抵抗的是感到羞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