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空青正对着本次永嘉文会开设的项目纠结。
诗书棋画这等文人雅事自不必提, 这些都是极考究功底的,穆空青也不打算硬凑这个热闹。
穆空青觉得,自己可能会拥有较好体验感的项目, 都是骑射、武艺、论断这等“不务正业”的。
而这其中穆空青最感兴趣的, 除了他欲要一试的骑射外, 便是论断了。
说起来,这论断一项, 颇有些类似乡试中主考律法的判文题。
穆空青的律法背得滚瓜烂熟, 推理断案的能力也算不错, 唯独最后的判文却作得一塌糊涂。
究其原因, 还是穆空青对“人情世故”四个字的了解不足。
便以前些日子律法课上所提的父杀子案为例。
题曰, 有一浪荡子为祸乡里, 其父怒而击之, 错手,遂亡, 请判。
穆空青做出的答案是杀人偿命, 然念及其子有错在先,且为错手杀人,是以当轻判,杖四十并罚银。
结果被律法课的夫子兜头一通好骂。
夫子言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何来杀人偿命一说?其父便是有罪,亦是教子不严, 以致其为祸乡里之罪。
凡此种种,穆空青已经在竭力避免再犯了, 却依旧能碰到新的问题。
而穆空青的应对方法, 便唯有多练。
可惜律法课每旬只有一节, 穆空青即便是在空闲时,自己寻了旁的判文题来做,也只能托杨思典他们帮忙看看。
况且判文在科举中的占比并非大头,经史一道才是重中之重。
穆空青若是分出了研习经史的时间,将精力耗在判文上,岂非本末倒置了?
因而此次文会中有论断这一项,便格外让穆空青心动。
文会中,除武艺骑射这等当场便能定胜负的项目外,旁的诸如作画作文等项目,都是由夫子和在场同窗们共同评判出的。
也就是说,若是穆空青报上了论断这项,便能白得一次被夫子指点判文的机会。
穆空青在上场丢人和白得一次指点之间来回犹豫,最后眼一闭心一横,认定还是学业为重,直接将论断也报了上去。
教他律法课的夫子不知打哪儿听来了这事儿,在两天后的律法课上难得给了穆空青这“后进生”一个好脸色,面容温和地对他说:“勇气可嘉,放宽心态。”
穆空青笑不出来。
明日便是文会,论断正是首场开始的项目,您这时候赞我勇气可嘉,叫我如何能宽心!
然而无论穆空青宽心与否,文会都是按时开始了。
而论断一项能占据文会首场的位置,自然也是有其因由的。
永嘉文会上的论断,是由书院出题,给出某个案件中的部分信息。
而下场的学子们,则根据已有的信息,推断出该案件的犯案者,同时为有罪者做出判文。
指正人犯无误,且判文最合乎礼法者,即为夺魁。
比之纯粹的判文题,又多了推断犯人这一项,因而显得尤为刺激,观战的学子们也乐得参与其中,猜一猜那犯人究竟是何人。
是以第二日清晨,东十二室的四人便一同来到了演武场上。
演武场提前摆上了桌案,几位夫子端坐在正前方。
穆空青先去主持论断的学兄处签字应到,再随意寻了张桌案站定。
场边的尤明澄瞧着比穆空青都激动几分,偏偏如他这样的还不止一个。
场边的欢呼声是一阵接着一阵,寒冬腊月里都能见有人带着折扇挥舞,不时还能听见有人高呼某人姓名,为其加油助威的。
而被唤到姓名的学子,多数都是涨红了脸让损友快些住口。也有那性子外放的,直接高声应了下来,还道若是能夺魁,必要摆酒庆祝。
待报名下场的学子皆尽站定,场边有人鸣锣三声,永嘉文会开场。
有一着士子服的学生,从装有数个纸卷的竹筒中抽出一卷。
纸卷上系着红绸,还有腊封。
学子高举纸卷,将腊封朝向众人,当众启封,而后高声念出纸上的题面。
有一甄姓儿郎,聘甲氏女为妻。
洞房夜有好友乙提议听房,好友丙应和。
二人藏身于阁楼上,见夫妻久不就寝,遂不耐,离去。
离去前,丙将短匕自阁楼缝隙丢入房中,并与乙笑言:“甄兄若见此匕,必惊慌失措。”
次日,甲氏女闻乙、丙二人笑言,当即痛哭出声,言道新婚之夜丧夫,盖因有匕首自屋顶掉落。
众人大惊,入新房,见甄姓儿郎仰面横尸桌前,有一短匕首自右向左,横贯脖颈而出。
问犯人为谁,当如何判罚。
读完题后,又有人举起一副画卷,画上正是乙、丙二人欲要丢下匕首的场景。
妙的是那画将阁楼的缝隙也画了出来,观者亦可由缝隙看清新房内的景象。
阁楼上是好友丙左手持匕,同正在指着缝隙的好友乙说笑。
新房中是甲氏女在屏风后准备茶水,而甄姓儿郎则独坐桌案前。
画卷在下场参与的诸位学子眼前过了两遭,待众人都看清了之后,又在观战的学子跟前过了一遭。
先前读题的学子见众人都已看完了画卷,便将手中的线香点着,插入香炉,道:“限时一炷香,香灭笔停。”
穆空青在心中估算了一下那线香烧完的时间,心中略安定了些。
这题给出的信息不多,也很粗糙,并不若后世的推理类桌游那般复杂。
从题面上看,甲氏女的夫君于夜班身亡,她却在第二日才出门哭诉,这是甲氏女的疑点。
好友乙提出上阁楼听房,这是好友乙的疑点。
好友丙提议丢下匕首吓唬新人,而匕首正是致甄姓儿郎死亡的凶器,这是好友丙的疑点。
题面信息就这么多,也没有什么直接证据,所以穆空青觉得,重点应当是放在画卷上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些画卷上展示出来了,而题面却不曾提过的信息。
例如案发时甲氏女正于屏风后沏茶,并未亲眼得见丈夫的死亡过程。
而好友乙指着缝隙,结合题面来看,他应当是早就知晓阁楼有缝隙可以窥见新房。
好友丙手上的匕首陈旧,刀刃还有豁口,不像是能直接贯穿脖颈的。
能总结出的信息就这么多,完全没法找出判断凶手的依据。
边上已经有人迫不及待地落笔了,穆空青却还在不紧不慢地思索着。
判文只需寥寥数语便可,并不耗时,因而他可以用来找出凶手的时间还有不……
穆空青偶然一个抬头,看见前头的线香,不过眨眼的功夫,竟是已经烧去了十之有三!
穆空青大惊,这香怎会烧得这么快!难不成是特制的!
很快,穆空青便知晓因由了。
不是旁的因由,就是边上观战的那群学子们。
离着香炉较近的那些人,正想尽办法对着线香扇风呢!
难怪这寒冬腊月里,还有那么一群人随身带着折扇!原来不是为了给友人鼓劲儿,是为了来做这个的!
就穆空青抬头的这么一小会,就眼睁睁看着一点橘红忽明忽暗,那线香便肉眼可见地短了一小截儿。
穆空青倒吸一口凉气,再不见先前的悠哉,提笔便先将判文的基本格式写好,大脑飞速转动起来。
甄姓儿郎的死法是被匕首自右向左横贯脖颈,那匕首破旧,自然不可能是意外所致。
是以罪名必然是蓄意杀人。
依据大炎律令,蓄意杀人须得偿命。
只不过若是妻杀夫,还需加上遇赦不赦一条。
画上的甲氏女身形娇小,不像是有这个力气的,可以先排除甲氏女。
穆空青提笔写下判文:蓄意杀人,处以斩首极刑。
接下来,便只需在:犯人某某处的空档中,填上他认定的人犯姓名即可。
是提出去阁楼上听房的好友乙,还是随身带着匕首的好友丙?
这二人从画上看来,都是身强体健的模样,又是甄姓儿郎的好友,无论是谁,都有可能在其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靠近他,将他杀死。
不,应当还有什么是穆空青未曾注意的。
好友乙知晓那处的缝隙,可以清楚地看到房内的情况,自然也能趁着甲氏女不在时杀人。
可好友丙……
好友丙左手持匕?
左手?
穆空青不自觉地伸出手比划了一下。
甄姓儿郎脖颈上的匕首,是自右向左插入的。
若是右手持刀除非是从背后伤人,否则怎么也不会是自右向左插入脖颈。
穆空青决定赌一把。
这题的题面给出的信息不多,他相信推断的过程应当也并不复杂。
若是答案无法用寥寥几句讲解清楚,那放在这样的场合里,难免会搅灭旁观者的兴致。
本就是偏玩闹性质的文会,完全犯不上为难学子。
穆空青眼看着线香将灭,也不多犹豫,直接便填上了自己推测出的人选。
穆空青觉得这题简单,旁人却未必这么觉得。
穆空青能做出这许多分析,是因着他即便不曾断过案,也多少看过不少悬疑小说、侦探漫画等,基本的断案逻辑还是有的。
而在场的这些学子们,大多都是平民出身,此生唯一踏入府衙大门的时候,便是取中后前去拜谒本地父母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