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是一家法制报的记者,采访了很多奋战在一线的干警,有时为了采访需要,也被允许跟随办案人员到现场,感受他们办案的过程,因此和很多警察成了朋友,也知道了他们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侦破大小案件的精彩故事。
我常去的公安部门是刑警队,因为那里的故事多,去的时间长了,交下了几个朋友,这些朋友当中,和我比较要好的人是王胜华。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虽然才三十岁出头,却已经算是个“老”警察了,侦破过不少案件,也抓过很多逃犯。他跟我说,追捕罪犯主要靠两点,一个是耐心,一个是智慧。
在那个年代,手机和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甚至一个村里只有一部公用电话,更别说什么摄像头和天眼了。
那么,寻找一个逃犯,发现他的踪迹靠的是什么?除了认真细致不厌其烦地摸排,就是办案民警的经验和优于犯罪分子的耐心和智慧。下面,就来讲一讲我所知道的老警察们抓捕罪犯的故事。
第一卷:蹲坑捕鼠
第一章
1989年10月,我所在的县城笼罩在看不见的恐惧中,只要天一黑,街上就几乎看不到年轻女性的身影。
一个月的时间里,相继有四名年轻女性被人用刀片划伤脸。案发时间大多是在天黑以后,案发地集中在影剧院和人员相对密集的闹市区。
县城虽然不大,但是一直都挺热闹。那时,改革开放不久,群众的文体活动方兴未艾,人们在工作之余,特别是在晚饭后,都愿意出来跳跳舞、看看电影。
可是,自从出现划脸案以后,人人“谈案色变”,天一擦黑儿,街上就变得空空荡荡。
连环划脸案发生以后,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指示公安局必须尽快破案,抓到犯罪分子,还小城以安宁。
公安局刑警大队组织精干力量,走访多位被害人,到案发现场寻找破案线索,同时部署大量警力深入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布控。
划脸案犯像是知道了警察的行动,竟然没有再次作案,也没有在闹市区出现过。
警察根据被害人和目击者提供的有限线索,以及侦查员们搜集上来的信息,断定作案者为一个三十岁出头的年轻男子,身材略瘦,是个左撇子,作案时戴着墨镜和口罩。
局领导和侦查员们通过研究分析,确定四起案件为一人所为,决定并案侦察。
因为工作细致入微,尽管犯罪分子销声匿迹,但是刑警们还是很快锁定了目标。
行凶者是住在城东某村的刘安庆,他从十几岁开始和县里著名拳师王洪亮学习鹰爪拳,以后一直苦练不辍,到他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已经是远近闻名的武术高手。
由于母亲早亡,父亲忙于赚钱养家,疏于对他的管教,他成年流荡在街头,结交了一些小混混,逐渐养成打架斗殴、调戏妇女之类的恶习。
到他三十多岁的时候,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打架斗殴、耍流氓成了家常便饭。身无一技之长,还想吃好喝好,他只能在邪路上走得越来越远。
他老婆不堪忍受他的胡作非为,和他离了婚。单身的刘安庆干脆破罐子破摔,成了当地臭名昭著的流氓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