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谋能断,天意终究难参。波释靡尼教虽尽得天时、人和之益,却忽略了地利。
莽莽昆仑,群岭削仞,碧蚰堆云,逶迤婉蜒,好若一条盘卧的银色苍龙,一方天堑地壕。正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之艰,飞禽走兽且如此,人何以堪?
总教势力兴兵入主中原之际,由西而行,本欲长驱直入,却在昆仑山会合之际延误了些许时日,此来便给了中原各派喘息之机。
双方交战正如两人对弈,正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波释靡尼教总教势力最盛,兵力最多,却难以从西补给兵力,待到在中原集结势力,却已于事无补。而后来中原各派竟能同仇敌忾,齐心拒敌,将邪教势力逐出中原,令其元气大伤,却也是此教所料之未及了。
此役之败,败在无地理之利。
经此一役,邪教“护教四圣”死去两人,五行神旗散落于中原大地,不知所踪。总教复归西土,而两大分教也渐而隐藏,并肩负起了在中原暗中收集五行神旗之责。
而这一次总教中人在宋辽交界处兴事,刺杀辽王,乱辽朝纲,试图立一接纳本教的王族代之,想来是因为北境广袤无垠,可大肆在那里发展教派势力,并将其作为聚集西土总教势力的营地。
待波释靡尼教欲卷土重来之时,北境有总教,西山有昆仑,东海有东蛟,将中原大地困于三面合围之势,彼时天时、地利、人和尽得,方保万无一失。
这正是修梵心中所思,可他是波释靡尼教中人,却将此举唤作“阴谋”,是为何故?
其实,此事倒也易于理解,这修梵虽仍名为昆仑分教教主,但他心底早已有了谋反之意。
多年前的那一役后,总教势力潜归西土奔命,修梵则领本部教众隐于昆仑幽穴,教主健在,他本还安分守己,凡事尽听总教遣使者宣语,全遵教主定夺。
可几年过后,老教主病逝,传位于一小辈。此子虽精明能干,却与修梵深有隔阂,修梵在明面上仍遵其号令,在中原寻找五行神旗,但实际上已想取而代之,是故虽得五行神旗,却久不交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