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人在香满楼用了些酒饭,李鸦儿问萧玄衣道:“夷门有骡马市场吧。”</p>
“李大哥要买马吗?”</p>
“此去云州少说也有两千里,我和盖寓都有坐骑。也给你买一匹劣马先骑着。”</p>
“别买了,我不会骑马的。”</p>
那时马是最快的交通工具,价格不菲。因为刚经过庞勋之乱,朝廷大量征收马匹,马价更是为之一昂。萧玄衣和人家一见面,就收了二百两银子,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哪能再要别人破费。</p>
“步行太慢,累不说,耽误赶路。”盖寓仿佛窥透了萧玄衣的隐情。</p>
“我有轻身功夫,上紧赶路的话,一天也走三、四百里。”</p>
萧玄衣这话有点吹了,野史上记载:走路最快的是南北朝时期一个叫麦铁杖的,一天能走五百多里。萧玄衣没出过门,对三百里有多远,就没有概念。</p>
李鸦儿听到这里,有些吃惊,因为良马一天也就走三、四百里,还要两匹换着骑。他自己的坐骑算是万中无一的好马了,一天也就走五百里。至于“日行千里,也行八百”的宝马,也就是传说而已,这下听萧玄衣一天能走三、四百里,不禁乍舌道:“轻身功夫这么厉害,倒是想见识见识。”</p>
三个人离了夷门,向黄河行去。按李鸦儿的打算,他们从云州出来时走的是太原、潞州一线,这次回去时不打算走原路:过了黄河,一路北上,经过魏博六州,到镇州,定州,从飞狐口向西越过太行山,再到大同。</p>
那时候黄河上是没有桥的,只有渡口。在过河之前,三人也没有急着赶路,一路上说说笑笑,过了黄河,已是哺时,三个人找地方歇了,这一天,萧玄衣倒是没露怯。</p>
第二天,三人进入了宽阔的华北平原,平原上最利于驰马。李鸦儿见状,不禁有些兴奋,对萧玄衣道:“萧兄弟,咱们放开跑一段如何。”</p>
萧玄衣道:“正有此意。”</p>
三人先小跑了一段路热热身,半个时辰后,李鸦儿和盖寓便开始纵马疾驰,萧玄衣将一口气提在膻中,开始时还勉强跟得上。半个时辰后就觉得胸口发闷,眼冒金星,肚子里的东西翻腾上来,几欲呕吐。萧玄衣神智还算清醒,心想:这次丢人要丢大发了。便对两人说道:“我身体还没热透,你们先行,我随后赶来。”</p>
两人答应一声,快马加鞭先走了。萧玄衣放慢了脚步,有几次都想停下来喘口气。但心中有一种不服输的想法促使他往前跑,两条腿已经麻木,不听使唤,几乎是机械地往前迈步。</p>
由于胸口发闷,萧玄衣便用意念,将胸口的气导往丹田,片刻之后,胸口倒是不闷了。只是脚步越发沉重,头开始发晕。</p>
萧玄衣脑海里一片空白,耳边只有他呼哧呼哧的喘气声。这时他脑子里突然蹦出一句孟知微的话来:“内功练到化境时,一呼一吸都是在练功。”</p>
萧玄衣顿时灵光乍现,心想:“我为什么不能将跑路与练功结合起来。”于是开始按照步伐调整气息,四步一呼,四步一吸。将吸入的气沉到丹田,再将丹田的气提到膻中,呼气时将膻中的气导入泥丸宫,再将泥丸宫的气沉入下丹田。这时真气开始在萧玄衣体内流通。</p>
不大一会儿,萧玄衣气息阻滞的现象就消失了。脚下也开始轻虚起来,虽然节奏比较慢,但步子跨得很大。</p>
这下足足跑了有两个时辰,李鸦儿、盖寓的马也跑乏了,便在路边找了一个野店喝水打尖,半个时辰之后,萧玄衣赶到。盖寓见萧玄衣不是那种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模样,便道:“萧老弟虽然慢了点,但跑得还算不赖。”</p>
“今天没热透,再赶路时你们肯定落不下我。”萧玄衣心中有底气,又开始大言不惭了。</p>
三个人喝了点水,给马也上了精料。离开野店,继续前行。由于马刚吃过草料,要先遛一阵子,所以李、盖两人按辔徐行。萧玄衣在旁边跟着,李鸦儿道:“照这个速度,哺时我们便能赶到魏州了。晚上就在魏州落脚,顺便看看这个号称强盛的军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