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消息引起了沙陀全族人的惊恐,朱耶尽忠的儿子叫朱耶执宜,刚二十来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妙龄,如何能受得了这个委屈。</p>
朱耶执宜当下就跟他父亲商议道:“我们本来就是大唐的臣子,无奈之下依附了吐蕃,替他们冲锋陷阵,效命沙场,没想到换来这个结果。倒不如乘机归唐。”</p>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了。与其坐以待毙,倒不如放手一搏,或许能杀出一条生路。</p>
公元808年七月,沙陀部落三万人沿着乌德犍山东归。目的是西南方位千里之外的萧关,进入萧关就是大唐了。</p>
为什么要循山而行,估计沙陀人没有足够的马匹,再加上整个部族迁移,队伍中难免有妇女儿童。</p>
如果走平原,一旦被吐蕃人发现,利用骑兵迂回包抄,沙陀人不免要灭族了。沿着山走,吐蕃骑兵迂回起来难度比较大,实在不行了就上山,吐蕃的骑兵上不去。</p>
沙陀人迁移的路径很曲折,开始一段路走的是乌德犍山,这道山是河西走廊的北栏杆。河西走廊的北栏杆之外是回鹘人的地盘。</p>
虽然沙陀人和回鹘、吐蕃都不对付,但这两家肯定不会联合起来,夹击沙陀。</p>
乌德犍山走到龙首山就完了,沙陀人又折向河西走廊的南栏杆,冷龙岭。</p>
冷龙岭虽然更靠近吐蕃的势力范围,但离凉州也很近。</p>
总之,沙陀人迁移的路线就是吐蕃和回鹘人的中间地带,也就是争议区。</p>
在走到洮河时,吐蕃追兵大至。</p>
沙陀人转战而前,从洮河到萧关,不足四百里的距离内,大小战斗数百次。</p>
到达萧关时,沙陀部族只剩下一万人。老酋长朱耶尽忠战死。</p>
好容易到了萧关,*守将却闭关不纳。</p>
朱耶执宜走投无路,没办法,只好带领部族再次启程,向北而去。</p>
沙陀人在萧关虽然吃了闭门羹,但也没白吃,吐蕃人不敢再追了。</p>
如果吐蕃敢深入,估计将受到萧关的*和凉州回鹘人的合击。所以从萧关到灵州这四百多里的行程中,沙陀人再没有受到攻击。</p>
当时唐朝名将范希朝任灵盐节度使,听说沙陀人前来款塞,就率军出塞接应,沙陀人的长征终于结束了。行程三千里。</p>
沙陀人东归事件可以看出,吐蕃人确实冤枉了沙陀人,沙陀人要是投靠回鹘,走四百里就到凉州了。</p>
回鹘人始终弄不明白沙陀人的意图,既没有攻击沙陀,也没有攻击吐蕃,扎了一个坐山观虎斗的架势。</p>
还有一个问题,沙陀人东归之前,为什么没有和唐朝取得联系,竟然在萧关吃了闭门羹?</p>
估计应该联系了,但是唐朝弄不清沙陀人是真心归附,还是诈降。</p>
萧关离吐蕃人很近,如果沙陀人诈降,萧关就不战而下了。</p>
为了验证沙陀人是否诚心的,唐朝就让沙陀人去了灵州,那里离吐蕃比较远,沙陀人一支孤军,就算是诈降,也成不了什么气候。</p>
沙陀人的东归虽然损失了一大半部众,但意义还是很大的,象这种小民族,如果没有唐朝的庇护,很可能就象沙漠里的河流,流着流着就消失了。</p>
正是这一次非凡的壮举,沙陀人才得以休养生息七十年,为入主中原打下了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