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狐径我们走过。”萧玄衣闻言凑了过来。</p>
“我们当年去雁门走的是井径。”鲁奇也说。</p>
“过太行山,肯定要经过这八径的。”掌柜解释了一番,意思是说:太行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横贯太行山那些东西向的山谷被称为“径”。要穿越太行山,必由八径之一。</p>
“我们去长安过太行径吗?”李克用更关心太行径。</p>
“你想过就过。”</p>
“这话怎么说?”</p>
从榆次往南依次是太谷,祁县,到祁县路便分成两条。如果去长安,最近的路线就是沿汾河南下,汾河接涑水,到涑水入黄河处,沿黄河南行,在蒲州津渡过黄河,再循渭水北岸就到长安了。</p>
另一条路也能到长安,就比较绕了:从祁县到潞州,从潞州入太行径到沁阳,由沁阳到洛阳,再由洛阳入长安。</p>
“老莫,咱们走太行径怎么样?”李克用问莫聪。</p>
“再说吧。”莫聪不置可否。</p>
一行人离开榆次继续南行,当天晚上赶到太谷,找家客栈住了一夜。第二天启程时,萧玄衣、李克用出门早,牵着马在客栈门口等莫聪结账。</p>
“那诗板上好象又有高并写的。”李克用目光犀利。</p>
两人牵着马走过去,先看落款,果然又是:洛阳高并。再从头开始看,是一首七言长诗: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p>
还未看完,莫聪已经结了账,另外几个人也走过来,一起看诗板。当然这首诗也不是高并所作,而是初唐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p>
“这姓高的剽窃上瘾了。”</p>
“不但剽窃,还是个登徒子。”</p>
“这姓高的喜欢写长诗。”</p>
“估计店主又要找人刷诗板了。”</p>
……</p>
于路无聊,一众人等拿高并开玩笑,尤其是萧玄衣和唐静,嘴巴损得厉害。那个高并尚不知萧玄衣和唐静为何物,却被两人说惨了。</p>
到了祁县,又是歇马住槽时分,一行人找了家客栈,萧玄衣和李克用两个文盲,别的事儿不干,先去看诗板,果然又发现了高并的“踪迹”,这次不是诗,而是一则留言:“燕十三,见信后速到洛阳,掘钱尚缺三千。洛阳高并。”</p>
“这回高并不写诗了。”</p>
“这么短的留言好象不是高并的风格。”</p>
“难道高并有病了?”</p>
“这个不好说,反正缺钱是肯定的。”</p>
“‘掘钱’什么意思?”</p>
“我也不知道。”</p>
两人正在议论,莫聪,唐静人也过来看“高并”,萧玄衣就问莫聪“掘钱”的意思,莫聪搞不懂。又问唐静,唐静顾名思义:“掘钱嘛,估计就是从地下挖钱呗。”</p>
“从地下挖钱尚缺三千,啥意思?”</p>
“那就是掘地要钱呗。”唐静改口。</p>
“我帮你掘地,还要给你钱?有这个理儿吗?”萧玄衣不服。</p>
“有人救了别人一命,别说道谢,连衣服都脱给别人了。”李克用嘲笑萧玄衣。</p>
“这个掘钱,我知道怎么回事。”</p>
几个人扭头一看,盖寓过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