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认识我?”</p>
“不认识。”老婆婆连忙沾了一下眼:“有位先生让我来这里找你。”</p>
乡间风俗,就算讨饭的到门口,只要家里有吃的,也不会让他空过。何况人家找上门来。</p>
孟知微便将那老婆婆让到家里,倒上一碗白开水,那老婆婆喘匀了气,这才道出原委。</p>
那婆婆是宋州人,丈夫过世的早,又没撇下一男半女。眼见老景一天不如一天,不由发起愁来。</p>
愁什么呢?愁自己不能寿终正寝,既然谁也躲不过的事儿,都希望自己都走得体体面面。</p>
老婆婆一个亲人没有,满堂子孙披麻带孝是不指望了,关键是家里穷得叮当响,将来自己一闭眼,谁把她发送到南北坑儿里去?</p>
当然,这事儿最后也有人管,乡里保正会拿一张芦席来,把她卷了,随便找个乱葬岗,只是体面不了啦。那也是没法子的办法。</p>
有一天,老婆婆正坐在家门口晒太阳,突然又想起这档子事儿来,不免长于短叹。刚好打那边过来一位先生。</p>
老婆婆连忙收声,已是不及。那先生走到老婆婆身边便停住,问她是不是正为身后之事发愁。</p>
一个过路人,老婆婆不想说那么多,便诡称不是。那先生便自称善风角鸟占,瞒不住他的。</p>
听说是个算命先生,老婆婆有心卜一卦,只是没卦钱。正迟疑间,就听那先生说,他走远路渴了。如果想卜卦,有清水一瓢足矣,卦钱是不敢要的。</p>
老婆婆闻言大喜,连忙进屋舀了一瓢水,那先生饮过。也不排卦,只问这是什么地方,眼下是什么时辰,捏指算了一会儿便道:如果老婆婆想有个好结局,须受一番奔波之苦。</p>
一辈子的苦都受了,也不差这一点,老婆婆便请那先生继续往下说。</p>
那先生便用竹杖在地上画了几道,说“这是一卦”,让老婆婆一定记住。然后到夷门朱家村找一位姓孟的,用这一卦跟他要五十两银子。</p>
这事儿有点不靠谱。夷门离宋州好几百里,朱家村有没有姓孟的先不说,五十两银子可不是小数,就凭地上画这几道?</p>
见老婆婆生疑,那先生便解释道:“这笔钱不是姓孟的,也不是你的,只是暂时挪用一下而已。”</p>
那就更不靠谱了,不是姓孟的,跟姓孟的讨什么钱?万一被送到官府,只怕这把老骨头要做他乡之鬼了。</p>
“信不信由你。”那先生说罢便策杖而去。</p>
俗话说“除死无大事”,老婆婆翻来覆去想了好几天,最后还是来了夷门。</p>
看那老婆婆的情形,所说的一番话不应该有假。孟知微吃惊非小:能算到几百里外的朱家村有个姓孟的,那先生的道行该有多高?</p>
只是用一卦换五十两银子有点无稽,他孟知微也是算卦的,先不说那一卦有多金贵,就算自己愿意给,家里也拿不出来。</p>
“老婆婆,我们这家底儿你也看到了,象有钱人家的样子吗?”孟知微婉言。</p>
老婆婆愣了一下,长叹一声道:“小郎君放心,我还没糊涂到不讲道理的地步。只是那先生有交代,我把那一卦画出来就走。”</p>
“卦我是不敢看的。这样吧,家里还有些银两,我去拿出十两来给老人家作盘缠。”</p>
老婆婆连忙制止,孟知微已经进了里屋,等他将银子拿出来,那老婆婆在地上早画出一卦:泽山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