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幼年时,其父在与吐蕃的交战中殉国。玄宗皇帝便将王忠嗣收入宫中抚养,就象汉武帝教导霍去病一般。</p>
成年后的王忠嗣智勇深沉,被河西节度使引为部下,从此开始了军旅生涯。由于战功显赫,再加上天子门生的光环,王忠嗣三十来岁便升到河东节度使。</p>
从此王忠嗣如同开了挂一般,大破奚人,扫荡突厥,威震塞北。四十岁那年,王忠嗣达到了人生巅峰,除了河东节度使之外,又兼任朔方、河西、陇右三镇节度使。</p>
当时的唐朝一共有九镇节度使,王忠嗣一个人占了将近半数。兵权万里,守控着大唐王朝的北部和西部。自唐开国以来,还没有人如此威赫。</p>
王忠嗣兼任河西节度使之后,又发动了青海湖、积石山两次战役,差不多将吐蕃人打回原形。但玄宗皇帝意犹未足:他要的是石堡城。</p>
王忠嗣当即上表陈述自己的看法:石堡城虽然是弹丸之地,却易守难攻。要夺回来,恐怕得搭上数万将士的性命。石堡城北面是冷龙岭,南门是积石山,眼下均在**的控制之中。吐蕃兵已无能为。说白了就是“没必要”。</p>
玄宗皇帝不爽。逢君之恶者何时不有?这时便有个叫董延光的将领主动请缨:要攻石堡城。</p>
玄宗皇帝大喜,便任命董延光为主攻,并令王忠嗣配合。王忠嗣难免意气用事,配合的不积极,石堡城逾期未能攻克。</p>
王忠嗣被逮回京师。按说“阻挠军功”也就是个降职的罪。著名奸相李林甫趁机落井下石,唆使人诬告王忠嗣参与“立储”事。</p>
王忠嗣生长在宫中,难免与某位亲王有私交。但“立储”大事是帝国的根本,哪能容忍外臣私议?王赫斯怒!</p>
王忠嗣和李林甫并没有多大过节,李林甫为什么要将他置于死地?就是因为王忠嗣功名太盛,自己比不过。这就是奸臣的心态。</p>
王忠嗣眼看难逃一死,这时河西军中来了一个人,要陛见玄宗皇帝汇报河西军务,此人就是哥舒翰。</p>
玄宗皇帝与哥舒翰问对了一番,龙颜大悦,当即封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谢过恩。却说不愿当节度使,愿以此封赏赎王忠嗣的性命。</p>
不拿纶音当回事?玄宗皇帝拂袖退朝。哥舒翰情急之下,也顾不了那么多,紧追着玄宗皇帝大声喊冤。</p>
玄宗皇帝有感于哥舒翰的赤诚,便免了王忠嗣的死罪,以“阻挠军功”罪将其贬为汉阳太守。</p>
几年后,王忠嗣死于任上,终年四十五岁。一代将星就此陨落。</p>
哥舒翰世居安西,其父哥舒道元是安西副都护。唐代为了掌控西域,设置了安西与北庭两个都护府,属于节度使级别。副都护起码是从三品。</p>
出生在这种家庭的哥舒翰,年轻时难免浮浪,书也读得不多。但哥舒翰为人仗义疏财,一诺千金,颇有游侠之风。</p>
哥舒翰四十岁那年,其父客死长安,哥舒翰到长安奔丧。在长安的几年,难免裘马轻狂,不知道怎么着就犯到了长安尉手里。</p>
县尉是负责地方治安的官员,平时查查户口,缉捕盗贼。职位在县令、县丞之下。长安属于京畿,县尉的级别比其他州县要高一些,但撑死了也就是从八品下。</p>
从三品到从八品下有几个等级呢?从三品,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从四品下……正八品上,正八品下,从八品上,从八品下。差不多二十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