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会我就让你看看。”</p>
说着话,两人走到石堡城下,萧玄衣领着孟知微到了断崖的东南边。三面悬崖,差不多都是直上直下,这里的地形相对来说要缓一些:一段陡坡,再往上有五、六丈的峭壁,就能到崖顶。</p>
那断陡坡有四十来丈高,一般人手脚并用也能爬上去,对萧玄衣来说更不在话下;那五、六丈的峭壁,要在平时,对萧玄衣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p>
萧玄衣在石堡城上俯瞰时,已经觉察到这段地形。所以才敢跟孟知微大放厥词。除了**当年的进攻的路线之外,这算是石堡城第二处地势较为缓和的地方。</p>
萧玄衣将破铁锅递给孟知微,便相那地形:最难的就是那五、六丈的峭壁,非有助跑才行,而陡坡顶端没有助跑的余地,只能在山脚下加速。</p>
萧玄衣往后退了几十步,喊了一声“看好了!”接着便开始发力,向石堡城下直冲过去。</p>
孟知微只觉人影一闪,只见萧玄衣已经冲上陡坡,衣衫招展,长发飞扬,如一团轻烟飘摇而上。孟知微心里一动。</p>
萧玄衣冲到陡坡顶端,速度有增无减。萧玄衣抬脚便走上峭壁。十来步后,萧玄衣的脚步渐渐凝滞,孟知微暗叫不妙。</p>
萧玄衣又踏出三步,距悬崖顶端只剩一丈之遥,但已强弩之末。孟知微心里一紧。萧玄衣顺着崖壁滑了下来……</p>
孟知微的心情有些矛盾,她希望萧玄衣能登上崖顶,又希望萧玄衣接受一次教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眼见萧玄衣垂头丧气,便轻声劝道:“你离崖顶也就差一丈多。已经很不错了。”</p>
“那一丈多,却难如登天。”萧玄衣当然明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道理。</p>
“当时攻城的几万将士,肯定没有一个及得上你。”</p>
“你怎么知道?”</p>
“你想啊,当时要是有人这么来一下,就算上不了崖,吐蕃人也吓傻了。”</p>
“对啊,我手里要是有个挠钩什么的,肯定能上去。”</p>
“那你不就是大英雄了?名字能止吐蕃小儿夜啼。恐怕李太白都要写诗给你。”</p>
“写什么诗?”萧玄衣饶有兴趣。</p>
“李太白给哥舒翰写的诗: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p>
萧玄衣吃了一惊:“哥舒翰带把刀倒没什么,我带把挠钩恐怕不合适,有点掺水的感觉。”“那你好好练你的轻功啊。”</p>
“我练了这些天,怎么感觉不到有进展?你师父教的会不会有问题?”</p>
“我师父记录下来,是骗我呢,还是骗她自己?”孟知微嗔道:“是你功夫不到!”</p>
“你不也没练成嘛!”萧玄衣反唇相讥。</p>
修真本来是玄乎其玄的事儿,第一讲的是诚,有诚才能有信,有了信念,遇到挫折才能不为所动,一直坚持下去。</p>
修真之人天下不知凡几,修成之人却如过江之鲫,少而又少。大多是“诚信”这一关过不了。</p>
眼见萧玄衣信心动摇。孟知微发狠道:“说白了,你就是一个懒字,怕吃苦!”</p>
“我的意思是说,不要一条道走到黑。”</p>
见萧玄衣强辩,孟知微气得半晌没说话,最后叹了口气,幽幽说道:“打个比方,要攻克石堡城,对于一般的士兵来说,他们有第二条路吗?”</p>
萧玄衣刚试过一次,只得点点头,孟知微接着说道:“那些士兵从一条仅能容人的小径上前赴后继,最后把石堡城攻破了。靠得是什么?”</p>
“靠得是几万将士的性命。”</p>
“对啊,不牺牲能成功吗?”</p>
萧玄衣不言语,孟知微接着说道:“再比如,在攻克石堡城之前,那些将士有没有把握取得胜利?”</p>
“应该有吧,咱们大唐对吐蕃还是有绝对优势的。”</p>
“就算有,哪个士兵敢保证自己最后能站在石堡城的城头?”</p>
“这个没谁打保票。”</p>
“那些将士明知道送死,胜利与他无关,还要赴汤蹈火,为什么?”</p>
“那种情况下谁还想那么多,死了就算,不死就往前冲。”</p>
“练功跟攻城的道理不是一样的吗?你现在缺的就是这种‘死而后已’的精神。”</p>
或许是孟知微说得动情,或许是此情此景太有感召力,萧玄衣脸色一肃:“微弟,我最近打错念头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