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弘光朝之后的各个小朝廷里党争都从未消失,总而言之,一旦接手明廷的正统和遗臣官员,就避免不了党争的命运。
留在江南做不出事情,倒不如先回福建,有郑氏这棵大树在他也好发展实力以应对接下来的天下动荡。
打定主意郑森便行动起来,天寒地冻长江也封冻结冰,行不得舟船只能用马车东进,速度不快但好在到了松江府就能乘船。
马车行了两三天就到了江阴,郑森招手停下,贴耳吩咐了身边的郑久一声后马车就又继续走了起来,停在城外的一处小路旁等候着。
待到夜色降临,繁星点点郑森来回渡步在篝火畔的时候,地上传出几道仓促的脚步声,回头一看郑久带着几个侍卫抱着一个健壮人影疾步跑过来。
“呜!呜呜!”被堵住嘴巴的壮汉支支吾吾想要说话,铜铃大的怒目直视着郑森,见状郑森微笑着上前松了他的绑,“阁下就是江阴典史阎应元吧。”
“你!”壮汉一听到郑森喊出他的名字,顿时惊觉起来,朝四周瞟去,却都是一个个持枪持刀的侍卫围成一圈,“是又如何?”
阎应元冷声回到,郑森听了大喜,“便是阎典史就好,在下乃福建提督总兵官郑飞黄之子郑森,素闻阎典史为官清廉颇有才干,我想请典史做我幕僚,还望典史答应。”
“从未听过有如此请人之法,郑总兵受抚多年,不曾闻何时又做起了海寇的生意。”
“此事与家父无关,是我钦慕阎典史的才华,在这江阴做一个典史太过屈才了。”
郑森称赞道,不是他奉承,是这阎应元着实是个大才。
清兵南下之时无数坚城不战而降,就连史可法驻守的扬州城都没撑三日就被攻破,而就在八旗子弟趾高气昂一路高歌猛进的时候,一座小小的城池挡在了他们面前,并且足足抵挡了二十余万清军八十一日,在内外交困敌我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能做到这样,阎应元要比许多只会读圣人文章的书生强上百倍。
降将刘良佐劝他归顺清廷时,阎应元讥讽回道:“有降将军,无降典史!”刘良佐羞愧难当,掩面退走,最后清兵攻入书着“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的江阴城中,一番巷战才把力竭的阎应元擒住,多次劝降无果后将其斩首,并且屠江阴城,城中侥幸逃脱者仅数十人。
这样一个人才郑森知道自然不会放任他在江阴被埋没,最后被清军杀害。
“倒是让郑公子高看了,不过阎某身为朝廷命官被公子劫持出城,传出去郑总兵总归面上无光。”阎应元并不相信郑森的话,还在想着拖延时间找寻机会逃脱。
“这不算甚么,时间紧迫,咱们边走边聊。”
郑森笑着搀阎应元一同上车,他刚要反抗,就听得郑森在他耳旁说道:“事到如今,已经由不得阎典史了,典史的家眷稍后便会跟上,不必担心。”
阎应元气急之下无奈上车,在夜色掩护下,队伍匆匆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