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不行?”萧晓晓反问,“三叔你认识那么多读书人,家境贫寒的给人抄书写信挣点小钱,怎么就不能写话本了?”
萧清文已经呆住了。
对啊,抄一本书耗费的时间也不少,为何不能写话本?
他从前也没想过能写话本,也不知道话本该如何去写,被晓晓提点一番也从中找到了乐趣,下笔如有神。他相信别人也和他一样。
不过...
“晓晓,你确定写出来的话本能卖出去吗?”要是赔钱了怎么办,大哥家这个情况可受不起打击。
这个世界娱乐方式如此匮乏,怎么可能卖不出去呢。就算大部分百姓不识字,不还有说书人嘛?萧晓晓对这一点很自信。
再说了,前期找几个读书人合作根本花不了几个钱。
真卖不出去,那及时止损就是。
萧晓晓说得太自信,萧清文心底的犹豫被三言两语打散。
俩人就找人合作写话本这件事聊了大半天,说得萧晓晓嗓子都冒烟了,自顾自跑去厨房拿碗倒了好几碗凉白开下肚才作罢。
萧老太对着身旁的老头子呢喃,“这丫头是真不见外。”
萧老头默默点头,很认同老婆子的话。
自从大儿子分出去后,两家十几年的来往还不如最近时间密集。
喝完水萧晓晓也不急着回家,搬了个凳子坐到屋檐下,和阿爷阿奶有一搭没一搭聊闲天。
聊着聊着,见萧清文从书房出来,萧晓晓又问起私塾的事。
“三叔,你的私塾要开在村里还是去镇上啊?”
萧清文还没说话呢,萧老头就抢先道:“那肯定要开在镇上,镇上人多,舍得送孩子启蒙的也多,收的学生就多。”
学生多收的束脩多,老三的日子也就越好过。
萧老太点头,“你爹说的对,老三你这个私塾就开在镇上。”
“到时候赁个院子,一年也要不了多少租子。”
“我打算开在村里。”萧清文早就深思熟虑过了,“学堂就设在老根叔那个空屋。”
老根叔去世两年了,二女留了个屋子,现在是村里人在照看。
萧清文在家待了几天,村里人像闻到什么味似的,打探他是不是不回城了。说他要是不回城,能不能教教自家孩子。
得知他要开私塾的消息,村里人可激动坏了。村长乐得合不拢嘴,主动提及要把老根叔家的空屋布置成学堂,不收一分钱。
小河村比其它村子富裕,家家都不用饿肚子。吃饱穿暖了就会打算孩子的未来,读书认字就是首要考虑的。
但最近的私塾学堂都在镇上。
小河村距离石门镇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孩子年纪不大,要是去镇上念书那大人就得每天来回接送,一日两日还成,时间长了也没那么多精力。
现在萧清文愿意开私塾,那村里人可不激动嘛。
镇上的私塾先生才是个童生,萧清文是秀才,又是自家人教起来肯定会更用心。
想到这点,想送孩子上学的人家热络起来了。
这不,大白天的就有人来了。
萧松树提着只兔子,推开了半掩的院门,咧着嘴冲萧老头打招呼,“大江叔,在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