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如今的赵盾,说是呼风唤雨绝不为过。光是这些,就足够他号令群臣,无人敢有异议。
他雄心壮志,誓要做一番事业,超越前人。他锐意进取,敢叫日月换新天。老天爷屡次站在他这边,包括此次先克等人的收获满满,还有机缘巧合的三十人名单的拖延。他手握流弊痼疾的绝对证据,越来越多人为他所用。他身边群英荟萃,个个对他忠心耿耿。
他一心一意要进行的除旧,直指“老臣派”。过去,他们在暗中阻挠。此次则是差点挑破窗户纸,千方百计的为难。他不露声色。“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将欲歙之,必先张之”,他纵容他们,让他们以为自己还有活路。待他收网之时,他一面也不会留给他们。他要让他们困死其中,一网打尽。
他要用手中的闪耀,点亮他生命的理想。他曾经在竹简布帛上浏览别人的经天纬地。如今,机会在手,他毫不犹豫的紧握住。谁想挡他的路,他便与他势不两立。他有能力、有决心,捍卫自己的理想。这理想,大到关乎民生百姓,小到事关他个人的梦想。两者合一,人生何求?
此时的赵盾,心心念念想的是晋国霸业,人生理想。他没有余力去估量对手的阴险。他只想着,他一身正义,无愧于心。
“五君子”则不同。他们的父辈享受过权力的荣耀,他们继承余荫,享受着权力带来的华彩光环。但是,在政权交替的过程中,在电光火石的抉择瞬间,他们的父辈站错了队伍。于是,他们被列二等,失去了问鼎第一梯队的资格。
熬到文公时代的开国功臣一年内相继去世这一“天机”时,他们的人生才拨云见日,豁然开朗。金字塔顶在向他们招手。他们及时领悟,摇旗呐喊。以为会光复父辈荣耀,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料,赵盾——这个不起眼的,在晋国政坛默默无闻的赵府少爷,如同黑马杀出。他们输了,输得不着头脑,甚至有点莫名其妙。堂堂一国君主竟会轻易改弦易辙,将如此大事视同儿戏!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少年的一句“狐赵之功不可忘”,便将他们之前的所有努力、所有希望付之东流。
这算不算命运弄人?他们输了一着。接着,并没有想象中的翻盘,反而是处处被动。
失望源于希望。如果没有当初襄公给的希望,他们或者没有如此失望。爱与恨只一步之隔,成与败也只转瞬之间。他们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短暂而剧烈。随之而来的痛楚,尖锐锋利,恨意久久不散。
失意日复一日的积累,他们到达临界,却苦于无处宣泄。他们寻找各种缺口试图突破。哪怕还有一条活路,或者他们也会选择苟活。超越不了父辈,起码可以保存实力,安然的继续做锦衣玉食的花花公子。凭借手上的几分权力,欺凌弱小,安慰自己受伤的灵魂。
但是,赵盾的想法与他们大不同。他坚定的捍卫他的理想,他要干净明快,不要混沌晦暗。他不允许似明似暗。要么绝对,要么零。从公子乐到公子雍,再到狐鞠居,一脉相承。
年少时,在北地牧羊沾染的草青味,他与母亲所受的种种,每一滴雨,每一滴泪和汗水,每一次苦难和甜蜜,共同滋养了他,成就了他。这样的他,强悍而固执,坚毅而勇敢,敏锐易感,棱角分明。在父亲赵衰的刻意引导下,他一度变得温润圆融。但是,关键时刻,那些深藏他成长岁月的尖锐,总是率先破土。它们呼啸而来,奋勇争先。
赵盾与“五君子”的矛盾,不可调和。不只是立场,还有处世风格的差异,以及“一山难容两虎”的定律。权力的排他性,注定了他们的搏斗只能是你死我活的结局,没有****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