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不得已向楚国求和。由于华元地位尊贵,宋文公命人驾一百辆兵车,牵四百匹骏马送给楚国,请求赎回华元。
陈国听闻宋国主将被俘,顿时坐立不安。是依旧守着晋国还是倒向楚国,陈国国君一时摇摆不定。
“大棘之役”是楚庄王北上的第二场胜利。虽然楚国没有出兵,却是幕后主使。利用马前卒郑国打击中原小国,借力使力。设计之精巧,用力之精准,不费吹灰之力,宋国便要纳入其羽翼之下。陈国也是危在旦夕,早晚是囊中之物。
郑国出兵宋国非常突然,晋国还未来得及做出反应,宋国已经兵败。迫于国内的压力——华元地位特殊,一定要力保其安然无恙,宋文公很可能不得不投向楚国的怀抱。
如果宋国背弃晋国,陈国也快了。
闻讯之后的赵盾,顿时坐立不安。
楚国一而再的在中原取得优势,中原最重要的三个小国已经倒向或正倒向楚国。郑国紧紧与楚国抱成一团;宋国主将华元是宋国重臣,宋国花费高昂代价也要赎回。如果楚国对宋国有任何要求,宋国一定不敢回绝;一旦宋国失守,倒向楚国,陈国便被逼入墙角,只得依附楚国。
一旦郑、陈、宋三国都与楚国结盟,晋国这个中原霸主则是名存实亡。毕竟,曹国、许国、卫国都是小国,不管是国土面积还是国家实力都非常弱小。纵然他们仍支持晋国,晋国只能号令这些个弱小无力的诸侯国,也称不上是霸主了。
思前想后,楚国之所以能占到便宜,无非是有郑国作为棋子。
前一次,郑国派兵与楚国组成郑楚联军,联军攻打陈、宋二国。晋国谋划得不错——攻打郑国逼退郑楚联军,同时逼郑国倒戈。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晋国失利。
此次更为蹊跷。楚军只做幕后策划,郑国则彻底沦为提线木偶,任楚国指挥,指哪打哪。本来宋国占了上风,谁知一名小小的车右为报私怨,竟将主将直接送进敌营,胜利就这么白白拱手让人。
此番得胜,郑国可谓运气爆棚。坐在营帐中,胜利从天降。任谁听到事情真相都会哭笑不得,觉得匪夷所思。小小一口羊羹竟决定了一场战役的胜负。宋国右师华元一生中最伟大的成就——此番离经叛道却左右中原局势的行为应该包括在内。
上一次有天公助阵,这一次又有宋国车右的神助攻,不得不承认,楚国的运气真是好到让晋国咬牙切齿的程度。
回到中原逐鹿的话题。要想称霸王,获得郑国的加盟是关键要素。郑国倒向哪一边,哪边就占据主动。有郑国的支持,陈宋等国自然随附,则中原事务的领导权可牢牢掌控。反之,失去郑国,正如现在的晋国一样被动。
所以,现在的头等大事是攻打郑国,逼迫郑国重新倒向晋国。
历史的戏剧性和生活的出其不意相比,情节精彩毫不逊色,影响却深刻得多。
就在赵盾一筹莫展的时候,宋国主将华元逃回了宋国。宋文公派人送去的赎金和马匹还在半途,收到消息也掉头返回宋国。宋国倒向楚国的危机暂时解除。相应的,陈国也暂时不用面临是否倒向楚国的抉择。晋国的燃眉之急算是缓解了。
危机虽暂时解除,攻打郑国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连续吃了两次亏,赵盾想,与其等到对方发动进攻再去解围,不如提前精心准备。待楚国放松警惕,联合陈、宋两国杀到郑国,打他们个措手不及。
这一年夏天,经过充分准备,晋国准备派人通知陈、宋两国,出兵攻郑。恰在此时,传来秦国军队包围晋国焦地的消息。
焦地位于晋国西南边境,与秦国相邻。要说秦国为何攻打焦地,还得从去年说起。
赵穿奉赵盾之命回到绛城。当时,晋国联合陈、宋两国攻打郑国却为楚郑联军所败,大将又被俘。军队气势低落,朝野上下的气氛也很消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