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中有一些随葬品,全是一些铁质兵器,还有马鞍等器具,年深日久,均腐朽不成样子了,已经没有任何研究价值了。
打开主棺,里面是一位一身戎装的将军,顶盔掼甲,很是威武。可惜,棺盖打开不到半个小时,墓主人的衣服等丝织品均已氧化,变成了灰黑色的碎片,铁铠甲也失去了光泽,锈迹斑斑。奇怪的是,历经千年,墓主人居然没有腐烂,皮肤弹性犹在,但面色铁青、狰狞,仿佛死前经历了很大的痛苦。
潘四爷他们小心翼翼地将墓主吊出,在整理棺底丝织品时,意外发现了一个玉盒,这个玉盒呈淡黄色,长方形状,半尺长,三寸宽,表面涂有一层透明油脂,密封很好,其它的再无一物。
据服饰和盔甲判断,墓主人是一位少数民族将领。墓志铭记载,他是一名札兀惕·忽里,通俗的说就是百夫长,他的名字叫赛罕嘎吉日,并不是蒙古族人,而是契丹人,是成吉思汗四子托雷帐下的百夫长,生前战功赫赫,驻守在哈剌温只敦(今天的大兴安岭),封地就是今天的n县这一带。
打开副棺,里面尸体已经腐朽,只剩下白骨,根据白骨判断,墓主是两位女性,很可能是墓主的妻子,里面除了一些丝织品,还有一些金饰和银饰,但不多。丝织品已经腐化,金饰和银饰保存还算完好,但研究价值不高。
这座古墓的发现,对研究蒙古的历史很有价值,但很可惜,随葬品大部分已经腐化。最后,经请示上级,除将有价值的文物取走,尸体放回棺木,并重新将古墓恢复原貌。
考古队回到q市后,对所带回的文物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玉盒被打开,里面只有一张羊皮纸,已经有些枯黄,大约一尺见方,折叠放在玉盒内。为了防止它氧化,我们对它进行了保护处理。羊皮纸的一面是一些弯弯曲曲的线条,另一面是一些蒙古文字,遗憾的是,线条和文字都有些模糊,有些地方还有残破。
因为潘四爷对满蒙文化有些研究,局里决定将破译羊皮纸的任务交给他。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一年,潘四爷终于修复并破解了羊皮纸的内容。羊皮纸的线条是一张地形图,蒙古天汗的陵寝所在地,文字讲述的是地图的来历和陵墓的大致位置。
阿尔山原名叫做哈伦阿尔山,相传阿尔山这个名字就是成吉思汗所赐:成吉思汗在讨伐塔塔尔人时,军中将士都患上了严重的疾病,上不得马,提不起刀,成吉思汗所部战败退走。一天,他心中烦闷,独自骑马出去狩猎散心,在追赶一头白鹿时翻过了几座大山,眼前景象豁然开朗。山谷间彩云缭绕、鲜花盛开,数不清的鹿、狍子在草地上觅食。山脚下,水雾升腾,一眼泉水喷涌而出,阳光下闪烁着点点金光。铁木真走近泉眼,只觉得凉气逼人,他连喝几口泉水后,疼痛竟奇迹般地消失了,伤口愈合。铁木真喜极而泣,顿感是长生天(蒙古人的神)赐予新生,对着泉水长跪,惊呼:阿尔山、阿尔山(圣泉)!
成吉思汗率领部众在此驻扎了下来,休养生息,当兵强马壮之后,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征伐四方,建立了不世功业。
白鹿镇就是由此得名。
后来,成吉思汗死后,遵其遗旨,秘密葬于此山中某处。相传,墓中陪葬着无数的奇珍异宝。一名为成吉思汗修建陵墓的汉族工匠私绘了这张图,成吉思汗葬入陵中后,托雷下令杀死了所有知情的人,一名百夫长在搜寻死者财务时发现了这个图,他私自藏了起来,经过多年研究,终于知道了陵墓的大致位置。后来论功封赏,百夫长要求封驻到距阿尔山南边不太远的n县。每到秋季,他都以狩猎为名,带领亲信进山寻陵,几十年下来,均无功而返,最后,只好放弃了。
对于成吉思汗陵的位置,传说很多,但一直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通过分析,这个信息可信度很高,于是潘四爷反复向领导请示,要求探秘汗陵。几个月后,上级批准,一个五人考古小组成行,一场血腥残酷的旅途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