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义军登陆东华王朝十四个月后。
一百五十万永义军,分成四批从春秋岛登陆日出港。
李道澄、郑霸天和幽冥,得到消息后,颇为兴奋。
“一百五十万大军,加上咱们现有的五十万,就是两百万大军。咱们就能跨过东华江,直接与光羽大军决战了。”
李道澄,有些意气风发。
“永义公说得对,咱们窝在这里一年多,该出去活动筋骨了。”
幽冥摩拳擦掌,有大仗打,才过瘾。
“这个萧邦,真有能耐。优抚令颁发后,百姓参军的热情高涨。咱们原本招收五十万新军,没想到,多招出一百万。”
郑霸天由衷佩服萧邦的治国之才。
“走,咱们去日出港迎接吴元帅。”
李道澄、郑霸天和幽冥,御风来到日出港。
吴崇焕见到李道澄,赶紧下马,脱去军帽,抱拳行军礼。
“永义公,一年多没见,又破境了。”
“吴元帅,辛苦了。”
君臣二人,紧紧握手,都有些动容。
李道澄知道,吴崇焕训练一百五十万新军,劳心劳力,不易。吴崇焕理解李道澄的难处,孤军深入来到别人的地盘,有很多不便,寄人篱下的日子总是伴随着各种辛酸。
永义军登陆东华王朝十四个月里,除了那次击败光彪大军的渡江进攻,再无其他大的行动。李道澄按照既有的规划,第一年的首要任务是站稳脚跟,协助东华王朝守住半壁江山。
永义军登陆之初,整个东华王朝都不抱什么希望。永义军虽有五十万大军,可是多数是新军,缺乏足够的训练,战斗力肯定不行。
等到永义军打败光彪大军的渡江进攻后,东华王朝的文武大臣又开始好高骛远,高估了永义军的战斗力。他们经常在国王黄邦面前鼓动,希望黄邦施压,逼迫永义军早日渡江,去收复失地。
“永义军登陆逍遥大洲,就是来帮助我们攻打光羽大军的,不能让他们窝在中都城不作为。他们的军粮,还是我们东华王朝提供的。”
“永义军的战斗力,不比光羽大军差。永义军不去攻打光羽大军,就是想趁机发展自身的实力,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前有狼后有虎,咱们东华王朝,真是多事之秋啦!”
黄邦找到鲁万三,多次委婉的表达了文武大臣们的建议。
“鲁先生,永义军窝在中都城,总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王上,当初咱们邀请永义军的初衷是什么?”
“当然是协助咱们守住半壁江山。”
“王上,永义军驻扎在中都城,就是阻止光彪大军继续东进。”
黄邦自知理亏,每次谈论到此,只好知趣离去。
鲁万三有些心冷。
当时,黄邦唯恐半壁江山不保,极力恳求鲁万三去寻找外援。
“鲁先生,只要找到外援,能够守住这半壁江山,对方无论开出什么条件,只要能够办到的,一切好说。”
如今,半壁江山守住了。
那些文武大臣得陇望蜀,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鲁万三将黄邦的意思转达给李道澄。
李道澄听后,反问鲁万三道:“鲁前辈,如果是你统帅永义军,你会如何选择?是冒险渡江,还是静待机会?”
鲁万三只好如实回答:“我会静待机会。”
李道澄明白鲁万三的难处,就说到:“鲁前辈,等下批永义军从春秋岛抵达日出港后,我们就会考虑渡江作战的问题。鲁前辈,麻烦你从中协调,让东华王朝的文武大臣不要对永义军产生什么误会。”
日出港码头,黄邦率领文武大臣前来迎接。
鲁万三,也率领鲁能、章财、钱生和陆谦,前来迎接。
黄邦、李道澄和鲁万三,三人商量后续事宜。
“永义公,现在永义军已经有二百万大军,不知永义公有何计划?”
“王上,我们一个月内就会渡江作战。不过,有一件极为重大的事情,需要王上和文武大臣商议。”
“永义公,什么事如此重大?”
“王上,永义军如果收复了光羽大军占领的半壁江山,王上能否给永义军一块立足之地?当然,这块立足之地,只是暂时的,也就是年的事情,等到永义军从光羽大军手中夺取了相当的地盘,我们就将这块立足之地,返还给东华王朝。”
黄邦沉思片刻,望向鲁万三。
鲁万三会意,问道:“永义公,这块立足之地,占到收复失地的几成?”
“五成即可。”
鲁万三望向黄邦,意思是最后还得你来定夺。
“永义公,此事重大,需要和文武大臣商量一下,三日后给你们答复。”
“好。”
黄邦、李道澄和鲁万三,三人告别后。
李道澄领着一百五十万大军安营扎寨,先在临时军营休整三天。
黄邦和文武大臣回到王宫,开始商量李道澄的要求。
文武大臣,交头接耳,有喜悦,有义愤,有冷眼旁观。
“王上,收复失地有望了。”
一位白发苍苍的文臣,率先发言。
这位老臣,名为夏秉,有心杀贼,无奈手无缚鸡之力。
夏秉有位孙子,名为夏征,年方十六。
在爷爷的督促下,夏征每天闻鸡起舞,风雨无阻。
夏秉自知年事已高,可能无法亲眼见到全部失地得以收复的盛况,于是经常提醒孙子夏征说:“爷爷此生,没有什么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见到失地收复,有些悲伤。征儿,如果收复了全部失地,你家祭的时候,一定要告诉爷爷,好让我在地下可以安心。”
“王上,永义军这是想蚕食东华王朝。”
这是一位中年文臣,名为丁无畏。肚子滚圆。
黄邦白了他一眼,这个怂货,懒得搭理他。
一次,丁无畏自告奋勇想去战场上历练,黄邦很是高兴,看来文官中也有不怕死的。谁知,上了战场,丁无畏躲在营帐内,死活不愿出来。还铮铮有词的对人说:“我不是胆小,我是晕血。”
有密探向黄邦汇报,丁无畏这个人,有个癖好,喜欢去青楼,找雏儿。只要有合适的雏儿,丁无畏都是重金求得初夜。黄邦听说此事后,对丁无畏更加厌恶,找什么理由都行,偏要找一个晕血的幌子,你上青楼的时候,怎么就不晕血了?明摆着就是贪生怕死。
黄邦好几次想罢了丁无畏的官职,可是碍于丁家是名门望族,还需要丁家为东华王朝效力,只好隐忍不发。
“王上,如果永义军信守承诺的话,他们的要求合情合理。”
这也是一位中年文臣,操劳过度,提前衰老。
此位文臣,名为寇向阳,是内阁首辅大臣。
东华王朝丢了半壁江山,寇向阳也不好过。
东华王朝的读书人,都在骂朝堂上的文武大臣,说什么文官啥事不会干,捞钱最在行。武将啥都不怕,就是怕死。
寇大人的祖宗十八代,都被读书人问候了无数次。
朝堂上的那些武将,见到光羽大军跑得比兔子还快。
可是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作威作福,借着战争筹款的名义搜刮民脂民膏。这些武将还互相争夺地盘,真是外战外行,内战内行。
大厦将倾,缝缝补补无济于事。
寇向阳,没有大才能,不能推倒重建一个王朝,只好当个辛苦工匠,四处缝缝补补,过一天算一天,过一年算一年。
外忧内患,处理起来都不轻松。
永义军败给光羽大军,东华王朝可能要玩完。永义军打败光羽大军,东华王朝也有请神容易送神难的顾虑。
寇大人说话只说一半,另一半,听话人自己去揣摩。
“寇爱卿,是不是担心尾大不掉,永义军会反悔?”
黄邦心中所想,和寇向阳的顾虑不谋而合。
但是,有些话,黄邦不好自己说出口,万一被永义军知道了,轻则影响双方共同抵抗光羽大军的计划,重则会导致永义军反戈相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