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慕仙在位期间,武周王朝镇西王潘授,隔三岔五侵犯唐氏王朝,烧杀抢掠。唐慕仙忌惮武周王朝的实力,每次只能忍气吞声。
“范大使,书面上的盟约,都不可靠。结盟,关系到我们新唐国的生死存亡。如果没有实际的保障,我们新唐国不敢与贵国结盟。”
唐悦知道:光武王朝现在是有病乱投医。
如果光武王朝渡过难关,会不会翻脸不认账,不好说。
光羽刚愎自用,得势就嚣张跋扈,不得不防。
范思来新唐国之前,就和光羽商讨过新唐国可能提到的条件。
“大王的顾虑不无道理。我来贵国之前,光羽大王就说了,他可以送太子前往上唐城学习年,此外,只要新唐国决定出兵讨伐天启王朝,光武王朝会提前出征拖住天启王朝边关的三百万大军。”
光羽,愿意送太子前来,实质上就是将太子作为人质。
太子是一国的储君,事关国本。
看来,对于与新唐国结盟,光羽是诚意十足。
“范大使,光羽大王有此诚意,我们甚是欣慰。不过,结盟事关国本,我们还要商量几日,范大使就待在上唐城,等候我们的消息。”
“好,就依大王所言。”
范思下去后,唐悦和文武大臣继续商量结盟事宜。
“诸位爱卿,光武王朝前来结盟,其中的利弊,大家都说说看。”
“大王,与光武王朝结盟,利大于弊。光武王朝有七八百万的军队,实力还是十分强大。光武王朝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即使不和我们结盟,光武王朝也会渡过难关。我们新唐国和光武王朝之间隔着天启王朝,按照远交近攻的策略,我们应该与光武王朝结盟。”
丞相董铭德沉思片刻,说出自己的见解。
远交近攻,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则,同样适合逍遥大洲。
邻居王朝之间,迟早要倒戈相向。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凡是雄主,都有扩张疆域的野心,唐悦也不例外。
“丞相所言,颇有道理。远交近攻,多是利大于弊。”
“大王,光武王朝危机四伏,我们可以多要些筹码。”
兵马大元帅刘双全,虽是武将,但是对外交事务也熟稔。
“刘爱卿,依你所见,我们如何提条件呢?”
“大王,范思前面提到,太子作为人质,提前出兵天启王朝,这两点光武王朝已经考虑过的。我觉得应该将第二点做个补充,光武王朝出征天启王朝的军队不得少于三百万。目前,天启王朝和我们新唐国,都是五百万大军,从军力上来说,我们与天启王朝势均力敌。如果光武王朝能够出动三百万以上的军队进攻天启王朝,我们的胜算更大。”
大元帅刘双全,从军力上分析敌我形势,抓住了核心点。
“刘爱卿所言极是。不过,即使有光武王朝配合,我们不可能一口吞掉天启王朝。咱们先吞并天启王朝五六个郡,然后构筑防御工事,巩固疆域。光武王朝进攻天启王朝,就是胃口太大,想一口吞并天启王朝,没有巩固阵地,结果先前吞掉的疆域,都守不住。”
“大王圣明。贪多嚼不烂,永义军慢嚼细咽,所以能够站稳脚跟。”
“刘爱卿,你好好琢磨永义军的战术,有用的就借鉴一下。”
“大王说的是。”
“丞相,跟范大使具体谈判的细节,就有劳丞相了。”
“臣领命。”
三日后,董铭德和范思开始商谈结盟细节。
十日后,双方达成协议,只等两国国王盖上王玺确认。
“董丞相,盟约已经达成,我还需拿着盟约回朝找光羽大王确认。”
“好,我们随时静候光羽大王的消息。”
范思施展千里大挪移,当日回到光大城。
第二日辰时,光大城、朝堂上。
“诸位爱卿,盟约的内容,大家有何看法,不妨直说?”
“大王,这个盟约,对我们很不公平。”
文臣樊青天,书呆子气上来了。
新唐国真是欺人太盛,结盟没有这么窝囊的。
“樊爱卿,依你所言,怎样才算公平?”
“太子怎么能当人质?双方应该同时出征,新唐国讨伐天启王朝,没有说明出动军队的数量。”
“樊爱卿所言,确实公平些,那就有劳樊爱卿前往新唐国再次谈判。”
樊青天立刻闭嘴,不敢多言。
“军师,新唐国的条件,全都照办。有劳军师再次前往新唐国。“
光羽拿出王玺,在两份盟约上盖章。
五日后,范思返回新唐国,将盟约奉上。
唐悦拿出王玺,在一份盟约上盖章,交与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