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鼎遍地走,三宝多如狗,和那烂大街的白菜一般。</p>
这倒也罢了,关键是这些所谓的江湖武林高手说的话也都是让人云里雾里,仿若真是自小不食人间烟火。</p>
难不成仙人就不拉屎不放屁了?哪里来的这等狗屁道理?</p>
苏佑陵的根骨不错,但远没有到天赋异禀的程度。如那卫昌友所言,他已是荒废了最佳的习武年龄,如今再想开始琢磨武道,更是难上加难。</p>
自己勤练一个月,别说敲鼎了,可曾对于那“武”字有一番自己的心得?</p>
不过他倒也不心急。</p>
万事开头难,武道亦是如此,再者说他也没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能入那风云占据一席之地。</p>
天下有几个宋霑?又有几个唐啸?</p>
芸芸众生大都还是谨守本分安度一生,苏佑陵也只想如此。</p>
很多事情都是没有道理可讲的,正如他莫名其妙就成为了黑丞会的帮主,也如这么多年自己隐姓埋名只为了一条命。</p>
所以当邱枕策在他做梦时说出的那些话,他不敢答应,也没法子答应。</p>
高不可攀便不攀。</p>
深不可测便不测。</p>
多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好死不如赖活着。</p>
他背不起其他人的命,也帮不了其他人的忙,行一事,且行事。既然做不到行止由心,那便至少要问心无愧,只此而已。</p>
这是一种借口,但这种借口能让他更轻松些。</p>
一味的逃避解决不了任何事情,但有些事,并不是你想面对便能迎刃而解。至少当下不能,此为“执”。</p>
道家有斩三尸,彭候、彭质、彭矫三者令人愚昧、享乐。斩得三尸,即证金仙。道家讲究要斩除执而佛家称之为“至空”而明心。便是守戒贪嗔痴的“破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执念,这即是佛家所言的众生皆苦,普渡世人。</p>
一者言曰清净无为,明心见性。</p>
道家的齐天又唤作无为,佛家的齐天即为明心,是故所以然。</p>
登三宝混元而至天道,便是杂糅心境、武境、意境而至圆满至臻的过程。</p>
曾有上古净植道人欲说出自己对于齐天的看法:“道之乎所以,我身即道身。法相屹天地,太上保全真”</p>
而百年前的剑魔裴哑人曾提出了另一种说法:“道灭乎然以,我何须道身?心念道自来,身外更无真。”</p>
千百年来,世人皆以净植道人为洞观二尸却者,却以裴哑人为身外无物的齐天真人。</p>
得天道而三尸尽却,明理即归于真。</p>
此真即众生相。</p>
裴哑人的相是什么?</p>
手中的剑?</p>
不尽然。</p>
心思即他,万物所念系于一身。谁又说练剑之人必须心思挂在剑上?</p>
便是连唐啸成名之后也不再腰悬三尺,转而是一支通体碧玉,玲珑剔透的笛子。</p>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p>
子非彼,安知彼之念?</p>
一生晃晃不过数十载,又如何参的透两颗心?</p>
苏佑陵幼年之时勤学好问,三教九流不说样样精通,也皆是略有所知。</p>
在那等藏便天下古籍经卷的地方,饶是再过偏颇旁门的学说都能见到。</p>
道家的《雷法参同卷》、《小周天太上经》、《两仪修经注》。</p>
儒家的《浩然固正篇》、《三朝史》。</p>
佛家的《菩提藏经》《渡悲咒》。</p>
有武夫绝学《天残刀》、《太白歌残卷》、《阴阳殇剑典》……</p>
许多当世名门大家所注写的经典名章更是不胜枚举。</p>
纵然百无一用是书生,但读书破万卷,想来其义自见。</p>
纸上得来多如茅草,只差其身躬行。</p>
多少年游历,便是这一说,苏佑陵不比他人差。</p>
胸倾黄土背朝天,农也。</p>
靥笑语盈盈,娼也。</p>
路见不平倚浩然,侠也。</p>
居云深醉泉间,隐也。</p>
与手足同袍,将也。</p>
……</p>
泯然众生归众生。</p>
人间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