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乙亥年,也是绪元年,载湉坐上子之的头一年,上就给了他一点颜色:年初隶和京师无雨,黄河域秋后大旱。
触过这一段历史的陈祎,听到戏园子里票友对旱灾的讨论之后,脑里突冒出一个词汇来。
丁戊奇荒。
听名字中带了个“奇”字,就能判断,这是中国近现史上大、严的一饥荒。虽陈祎是个名字,不受灾度,可也能到,这是比1943年的河大饥荒更严的灾荒。
面对这样的灾,就算是神仙都得麻爪,更不用说像陈祎这种能“白板”魂穿了:他不能呼风唤雨,也不会可以催发草木的木仙法。
上个务在京卫混的时候,面对水灾,陈祎还可以谣,可面对旱灾,陈祎实在是没辙:在这种没有水枢纽调节和人工降雨措施的年,就能干瞪眼。
而陈祎唯一能的,也就是谣,让老姓多屯一点粮食了……
“清廷无,断水以儆之。”
“慈禧当权,大旱年……”
经过多读书人辈的熏陶,陈祎编起谣言来,也是一套一套的。
虽陈祎也不清楚谣言的具体效,可京城飞涨的粮价,就应该是喜忧参半。
在这种时候,清府总算是拿出一点“中兴”的架势来,责成刚成立没几年的轮船招商局调拨粮草救灾。
至于清府传统的漕运,早就为京杭运河於塞而“失宠”了。
漕运的“失宠”,早可以追溯到一鸦片战争:当时英国夺了长江和京杭运河交汇处的镇江,断绝漕运,迫使清府投降。
吃一堑长一智的清府,开始寻找漕运的“备胎”。而迫使清府完全弃漕运的,还是太国运动。
太国占安徽和京一的运河十多年,断绝了漕运;而且经过了长时间的战火洗礼,京杭运河多处河段於塞。
在加上之后的黄河改,京杭运河名存实亡。
1872年,清府成立了轮船招商局,负责承运漕运……
虽清廷一在从方调集粮食,可当显是低估了灾的威力。
1876年旱灾范围进一步扩大,而旱灾又进一步引来了蝗灾。蝗灾过后是水、旱、风、雹等灾害……
每多仗义屠狗辈,大灾之下,终于还是有人站了出来。
1877年,长庚以精忠庙的名义,组织了多赈灾演出,将“劫富”得来的银钱,全都用来赈灾。
这个时,还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会,也没有完善的救灾应急体,纵有多人灾民伸出了援手,也不过是杯水车薪……
陈祎的老东家长庚,急得掉头发。
这已经是陈祎二见到自己的老伙伴急成这样了,上一还是二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园的时候。
灾难终究还是过去了。
大灾过后,深感精力不济的长庚朝廷请辞,推荐杨月楼担下一精忠庙庙首。
1879年夏末,长庚后一参与三庆班的开演出。演出到了一半,已经六十八岁的老收到了喜班的“串”邀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