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灵处的变故,方曼情绪低沉。
时不时的,她便来到玉清宫飘零酒楼的驻地,和苏林喝酒聊天,和玉清宫人聊起她的境况,聊起中灵处的近况。
对于方曼“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行径,玉清宫有些人击节赞赏,有些人则并不认同。
有一次,方曼喝多了,她便和杜玄苏林掰扯了一番自己如此行为的价值观基础。
方曼说道:“我不是个我行我素的人,我也知道规则是要遵守的,而且规则要普遍得到遵守。但我遵守规则有个前提:规则是好的,看守规则、维护规则的人也是好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可以谈是否应该遵守规则。”
说着,她醉醺醺地望了眼苏林,继续说道:“而且,我相信任何规则,都应以此为前提。”
对于方曼所言,杜玄只感觉说得在理,他便相信方曼、理解方曼。
方曼走后,杜玄去探望桓玄时,向桓玄房中的封灵剑十三人、几个门客说起了方曼那所谓的“价值观”。
房里的众人听完杜玄所说,都觉这个话题有趣,于是,一场争论开始了。
王莽带着自己的反思率先说道:“我自认是一个聪明人,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让自己的臣民遵守,是很容易的。规则得到普遍遵守,此事大概率不会出现差错。差错就在于,自己所行的规则,所行的管理社会、造福百姓的措施和方略,是不是好的。”
项王讨厌别人谈什么治国方略,他听见就头疼。他反驳王莽道:“在一个许多人只会因循的西汉初年和西汉末年,普通人无法辨别好坏。谁强谁就是规则,没有什么好坏差别。”
王莽摇摇头道:“好坏的标准虽然在不同的时代会有损益变化,但作为价值观的好坏,在许多有辨识能力的人眼中,还是可以分别的。就拿我那时候说吧,南阳兄弟,并非普通白丁;云台28将,知天知时知人者不在少数;绿林贼盗虽然野人,但其统帅也非常人。好坏的标准,在这些人眼中应该没有什么大差别。”
经历两千年风云洗礼的刘伯升,大略不减,但早已沉默许多,此时听到王莽提及绿林贼盗,他也懒得去辩驳什么了。
韩信微笑道:“治国方略上,我没有什么经验,自然提不出什么观点。但作为统兵将领,我想说的是,在军事上必须政令统一,服从统帅和上级,乃绝对标准,不容讨论。”
“淮阴侯此言差矣,中华大地上古有长平坑杀,后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数十年前,还有南京屠杀,都是军事上的惨案。如此惨无人道、不加节制的军令,绝对服从只会变本加厉地助长恶。”说话的,乃是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