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千古琴仙(1 / 2)

大战结束后,天地终归平静。

玉帝领着众神送别三清后,便带领众神收拾残局,重建凌霄宝殿、恢复蓝星秩序。

五百年后,凌霄宝殿重新屹立于九天之上、万物生灵俱皆恢复勃勃生机,天地一片大好气象。

但只要是经历了那场大战之神祇,皆深知这不过是真正的大劫来临前短暂的平静而已,芸芸众生将会承受比之前更恐怖的灾难与挑战。

他们希望那一刻能以极快之速降临。既然迟早都要去面对,迟来不如早来,也好让蓝星早点劫后重生。

同时他们内心亦充满了无比之恐惧。

之前魔皇之祸乱不过是个前兆,且那般棘手、惨烈,待真正的生死大劫到来之际,其恐怖程度,可想而知,届时只怕连三清、鸿钧也难以做到心如止水而平静以对。想到此,又岂有无恐惧之理?

“大劫啊,你快点降临吧!生死存毁,痛快一场,实不愿如此痛苦等待矣……”

“如此等待,实大煎熬,生不如死也……”

“干脆大逆法则,将‘此’身魂彻底毁去……”

“不可!难道忘了老祖、天尊之教乎?!”

“是也!此魔乃冥王星之灵所化,一但毁灭,其体必陨,则太阳系顿失平衡以顷刻崩,万物生灵则间接殁于我等之手,岂可如此轻率?!”

“难道坐待劫至就是顺应大道之理?!”

“这……”

……

众之此纷纷言论无不反照出其内心之景及无良策可施,即便是相对平静的玉帝,对此,亦显得不那么平静。

与此同时,玉虚宫元始天尊道场,三清汇聚一堂。

待打坐、吐纳完毕

“二位师兄,可知前世之物?”太上平然以谓之。

“开天斧。”元始对曰。

“不知下落。”灵宝复之。

“可卜?”老君继曰。

“无可卜也。”二天尊同时摇首以对。

随即

“神斧破劫。天地茫茫,无以推算,何处得寻?”元始天尊续道,且些许之无奈。

“师尊此举,必有深意。取法自然。”

余闻罢太上之语,深为然。

不再言,只闭目静察大道之运转。

三清天尊虽不完全明白鸿钧之思,但深明大道之理,绝不强为;同时,亦知鸿钧老祖之高深道法,不论何举,必蕴重大玄机。

当年鸿钧老祖见混沌初开的天地之间仍存有诸多隐浊之气,严重妨碍万物之生长,遂将盘古大帝所遗之巨斧化作一把三尺瑶琴,随即于石台之上轻弄琴弦并以真道之气灌输琴音,待一曲缥缈过后,浊气尽荡,天明气朗,水绿山青,天地一派和谐气象,从此蓝星以绝对纯洁之灵气滋润万物,万物之灵倚此而加速孕育生命且蓬勃发展。

在天地浊气被荡尽的那一刻,鸿钧老祖只手一挥,那巨斧所化之瑶琴随之而腾空以去,随风飘荡,不知落于何方。

鸿钧老祖当初已算出破劫之法在于巨斧,又深知此斧需在凡尘历练一番后方可应对大劫而破之;同时为了不让神器在凡尘历练、历劫中受到干扰与妨碍,于是便在抛琴之同时复以“真道之气”注之,从而使大能之士无法占卜、推算其之所,即便是三清也无能为力,如此,神器方可心无挂碍历劫重生而破劫数。

可谓之用心良苦。

归根结蒂,“顺自然以无为”。

而一些修为低弱之仙却永远也不会明白此“无为”之奥义玄机。

十七万万年转眼即逝,蓝星的成长及繁荣不负先圣盘古之遗愿,然而即将面临的劫难亦是前所未有,这让无数仙门子弟夙夜忧叹,因为一但处理不当,那么这颗蓝色星球将会彻底沉沦,所有先圣之努力及十数万万年来所累积的一切美好都将毁于一旦且不再重演。虽说要“顺势而为”,可这个“势”又是什么?又有谁人能够去创造这个“势”让所有人去“顺”?“形势”也有好坏之分,倘若届时“形势”不好,难道也要去“顺”吗?若如此,岂不成了推波助澜?于劫数来临之前,一些道法相对微弱的仙家们皆对这种“无为”之思想产生了深深的疑惑,甚至一度怀疑自己“修道”究竟是对还是错?

鸿钧之“无为”绝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道之运转轨迹而制行,以于无形之中引导时势之趋向;当形势已达到顺其所向而不可逆转之时,即猛烈以摧之其所对,其势如九天之迅雷,无可抵挡。比之“强为”或毫无章法而为,其效胜之千万。

于这蓝星之中也惟有与鸿钧道法相当或更高之特级大能如虚元神君、陆压道君等少数深明其之心,于此时依旧平静而自然,以观时动而为大劫之到来做足应对之准备。

而鸿钧老祖最后的那二九真言中“神斧出,劫数去”,正是破劫之直接,是以话题仍绕不开“开天斧”。

十七万万年下来,那神斧所化之瑶琴究竟身在何方、又于谁人之手、且又经历了些什么?这恐怕还得从一位被世人所称赞为千古琴仙的“俞伯牙”开始说起。

此时,神州大地已是“春秋”时代。

周天子久已大权旁落;诸侯相继强势崛起,纷纷各行其政、各下其令,视天子如无物,且为争霸中原而互相攻伐,兼并不断。

数百年间,旌旗狂飞,烽烟无止,战乱不绝,芸芸深陷水深火热。

俞伯牙,楚国郢都人,时任晋国上大夫。

自幼深通音律,善鼓琴;为人心性率直、明理通达、诚实守信、讲情讲义……乱世中之君子也;为官则恪尽职责、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时晋国百姓俱敬之。

虽为楚人晋臣,但心念周天子及天下苍生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