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姝也不怕,不屑道:“杨天师,你再好好看看这字迹,便《黄庭经》是谁抄的了。”</p>
杨羲再仔细一看,便又惊道:“啊呀!我怎么糊涂了,这正是王献之大人的手迹!”</p>
王献之的书法字体早已流传天下,天下又有何人不识王献之这位大书法家的字迹,杨羲早就看字迹眼熟,但没有往王献之的字体上想,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姑娘又怎么会有王献之的真迹。</p>
杨羲道:“王献之大人的字千金难求,冉姑娘,你是怎么得来的?”</p>
冉姝眼珠一动,机灵一笑,回答道:“王大人看我讨喜,所以抄了一份《黄庭经》送给我。”</p>
杨羲半信半疑,至于冉姝如何得到王献之的真迹,定是有原由的,他暂且不想深究,另一件事让他感到更加不解,杨羲道:“冉姑娘,这《黄庭经》乃是我上清派的经典,从来没有外传过,王大人又怎么会抄得真正《黄庭经》?”</p>
冉姝道:“《黄庭经》是道教始祖老子所著,灵宝派和五斗米教都是道家正宗,怎就成了你上清派的经典了?”</p>
“对,《黄庭经》是所有道家的,不单单属于你上清派!”听冉姝这么一说,灵宝派和五斗米教早有人垂涎《黄庭经》原版内容,于是连声附和。</p>
杨羲道:“《黄庭经》为道教始祖老子所著不错,但集大成者乃是我上清派祖师魏掌门,真正使之发扬光大的是我上清派!”</p>
冉姝道:“上清祖师魏存华魏掌门与琅琊郡王氏、陈郡谢氏交情甚好,仙逝前已给琅琊郡王氏、陈郡谢氏各手抄了一份,希望借王、谢两大氏族的声望,使她一生所整理的《黄庭经》发扬光大,而杨天师你倒好,多少年来,你都把《黄庭经》视为上清派不可外传的经典,违背魏夫人的心愿!”</p>
杨羲“你!”的一声,便再也说不出话来,今日要不是听冉姝说,他还真不知道他的师父魏存华的心愿是使《黄庭经》发扬光大,而他自认为从《黄庭经》中悟出了上清七式剑法,奠定了上清派剑宗的地位,才是真正使上清派发扬光大。</p>
“我祖师魏夫人与王、谢两家交好,你又是怎么知道的?”杨羲倒想是一个无知小儿请教大人问题一般问道。</p>
冉姝笑道:“我也是听别人说的,难道魏夫人从没跟杨天师提起过吗?”具体听谁说的,冉姝便再不肯透露,她将写有《黄庭经》的卷轴往众人面前一铺开,大声吆喝道:</p>
“诸位快来抄写原版的《黄庭经》,只许抄写一刻钟,过了这村就没这店啦!”</p>
众武林人士都想学上清七式剑法,只道是上清剑法是从《黄庭经》经文里悟出来的,便一哄而上争先抄写经文。</p>
灵宝派身为道家气宗正派,也不乏有大批弟子抢上前去抄写经文,葛巢甫见状,怕丢了灵宝派的脸面,便劝阻本门弟子道:“人人皆知我灵宝派《灵宝经》也是道家经典之作,飞仙之术也是从中悟出来的,知道经文的江湖中人比比皆是,但能懂得要义,掌握飞仙之术的却只是我灵宝一派。”</p>
“那这是为何?”众人不解道。</p>
“修道之人,重在静心,只有静心,才能悟出要义来,人心浮浮,不能成道!”葛巢甫说完便打起座来,再也不理会那些哄抢着抄写经文的众人。</p>
要说石宁也不修道,但他却怎么又从经文中悟出了上清剑法,众人自然也就不理会葛巢甫所说的“静心修道”。</p>
沉默了许久的石宁说道:“杨天师,从前多谢您的教导,我在上清派虽然没学会上清剑法,辜负了您的期望,但我认为是当时我的内修功力不够,自从得到东林寺慧远大师的无量寿经,借助体内水火天石相克产生的强大内力,练就了大雁功之后,我的内功大大增进。上清剑法的要义是从《黄庭经》经文中提取出来的,我从前也未看过经文,那日在王献之大人府上有机会目睹了经文全文,和我学的上清剑法要义内容正好是互相补充的,于是便很快悟出了剑法的要义。”</p>
杨羲道:“原来如此,看来你已经练成了上清剑法。”</p>
石宁道:“杨天师是上清宗师,比起您的剑法,晚辈只是学到了一点皮毛。”</p>
“那我们切磋切磋如何?”</p>
说罢,杨羲已使出一招上清剑法的“禁制虎狼”,石宁只会一招“禁制虎狼”,只能以同样的招式接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