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没有让大家觉得形象崩塌,而是让大家觉得真的唐大儒整个形象都丰满了起来,是真性情的存在。
唐大儒的形象变成了有血有肉的存在,会着急,会生气,有自己的坚持,更有才情!
骂人都不吐脏字儿的文人形象,跃然呈现到了纸上,流传很广。
这不就如同唐钱氏和唐老管家想的一样,唐大儒还是答应了司徒四皇子。
大儒坐镇江南的消息,一经传出,引起轩然大波。
同时也让很多目光,集中到了江南地区,他们到底要看看无官员,所有问题集中到一起的江南地区。
神仙下手都觉得困难,一个大儒到底有什么方法?
世人都传大儒现世辅佐的王朝,都会成为盛世!
这个谣言,是真是假似乎可以得到验证了。
来吧,让大家都看一看大儒的本事吧。
……………………………………
京城,司徒皇帝自己亲自坐镇,没有出现任何的乱事。
只是这些日子京城全程戒严,人人自危。
乱过之后,老百姓们的日子继续回到了正常的状态,毕竟要吃要喝要干活。
只不过
朝廷血洗了不少官员之后,恢复正常工作的朝堂。
早朝继续热闹,官员们该参人参人,该起奏起奏,恢复了往常的热闹。
而朝廷中的四位皇子被派遣出去微服私访,而三位皇子都回到京城。
三位皇子办的事情非常的完美,问题妥善的解决了,动手的手法也是非常的老练。
时间相差无几的回到京城,三位皇子抢先去禀报自己的解决的事情!
出现问题的三个府城,都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而且出去一趟,三位皇子一路上收获了不少的手下,也接收了不少的“贿赂”,不,应该称之为上供。
这些金银财宝都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身边的人都在劝说。
三位皇子手头也紧啊,一听是约定俗成的规矩,那还等什么?父皇都默认同意的事情。
三位皇子都有属于自己的阵营,也有投靠到他们身边的官员,老练的官员,深知官场的潜规则。
所以三位皇子处理事情的手法非常的老练,根本就看不出来是第1次微服出访。
当地官员找替罪羊,三位皇子收取贿赂,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处世风格,简直和最老练的官员都有一拼。
“朕的大皇子的行事风格,颇有他外家的棉里藏着针的本事。根本不符合他的性格……”
司徒皇帝面无表情,看着手上这一份又一份的报道,真是毫无兴趣,千篇一律。
真是觉得自己儿子们也挺有才的,明明年纪轻轻,行为举止却甚是老辣。
司徒皇帝眼里充满了讽刺,直接将三个儿子呈上来,堪称完美的奏折,扔到一边!
御书房的太监们都当自己耳朵聋了,不敢听,不敢问,不敢多说话。装作自己就是一个假人,什么都不知道?
都是从小长大的人,司徒皇帝怎么会不知道年纪青青少年们心中的想法。
而且司徒皇帝觉得他现在看不透自己三个儿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心眼子。
司徒皇帝觉得还是
小孩子比较好玩,至少孩子们小的时候,他还能从几个儿子的脸上看出他们在想什么。
现在每一个儿子脸上都带着独属自己的完美的面具,行事准则全部都是按照背后之人指使的,来揣摩自己的心意。
司徒皇帝觉得自己看不透儿子们想的是什么,他们没有自己的想法,全部都是在琢磨自己的想法。
三位皇子呈上来的这些奏折,不停的在突出自己的优点,显示自己的厉害,同时还不忘给别的儿子上眼药。
最后又将一切归功于皇上的圣明,做的是那么的完美。
不过这种“完美”有一种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是臣子对于皇上的忠诚,而不是将要继承皇位的皇子应该的态度。
司徒皇帝想要一个能继承大业的皇子,而不想要一群听话而又乖巧的臣子。
有些事情糊弄糊弄臣子是可以的,最忌讳的就是当主子的人,却把仆人的事儿给干完了,让仆人去干什么?
司徒皇帝无奈的摇摇头,作为一名日理万机的皇帝,他没有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儿子们。
只能让诸位皇子自己找寻机会,来展现自己的不同,但三个大儿子贪图简单的事情。
根本就不给司徒皇帝了解他们的机会,没办法,危险总是伴随着机遇,没有承担困难的勇气,又怎能肩负起整个国家的重担?
司徒皇帝对自己的四儿子感官良好,虽然把江南整的一团糟,但是那又怎样!
小小的江南,乱了也就乱了,却让司徒皇帝看出自己四皇子的胆气,跟自己如出一辙的霸气。
“这臭小子做事顾脑袋,不顾腚,跟自己当年有一拼!”
司徒皇帝并没有生气,年轻气盛怎么了,年轻不气盛,那叫少年吗?
看着自己四皇子递来的求助的奏折,司徒皇帝看得很欢乐呀,这才像个样子,他不介意皇子出错,也不介意皇子出事不成熟?
自己的皇子不表现出来,他们哪里不熟练,哪方面
欠缺经验,司徒皇帝又怎么能帮助他们呢。
司徒皇帝对于现在的状态还在把控中,江南乱不了,他很早之前就留有后手。
只不过司徒皇帝想看一看自己的四皇子能做到哪一步,他的承受能力,到达的底线在哪里。
于是司徒皇帝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直接将李将军和八万大军召回京城,他就想看一看四皇子到底怎么解决眼前之事?!
↑↑↑
早朝,三位皇子已经开始上早朝了。
只有四皇子在江南大搞特搞,甚至捅了大娄子,自己都无法善后!
而且四皇子在朝廷的名声非常的臭,原来的四皇子在朝堂当中虽然名声不显,但是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现在四皇子在江南搞掉了所有的官员!让朝廷的很多官员有的沾亲带故,有的官员则是觉得兔死狐悲。
“臣有本奏,四皇子在江南杀人无数,惨无人道,整个江南地区都陷入了混乱中……”
“臣有本奏,四皇子强行将盐帮连根拔起,本是好事,但是却造就了很多地区马上就要闹成盐荒,……”
“臣有本奏,四皇子与漕帮勾结,不行好事,……”
“臣有本奏,四皇子与商会勾结,绝对不是好事,皇子涉嫌干预……”
御史大臣开始纷纷进言,他们参奏四皇子将他贬入尘埃。
在御史大臣们的奏折当中,四皇子简直是无恶不作十足的大恶人,江南要出现的所有事故都得算到四皇子的头上。
朝堂当中的很多大臣也纷纷附议,他们也觉得四皇子在江南地区搞的事情太大了。
不少的大臣都觉得这四皇子为人实在是太狠了,不是一个贤能之主。
朝廷的大臣们当然希望未来的太子还有皇帝能是一个和善之人,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做坏事,还不容易被砍头呀。
四皇子这样的皇子如果上位了,那倒霉的肯定是大臣们呀,
所以四皇子名声算是在朝堂中都已经烂大街了。
接二连三的早朝中。全部
都是大臣参奏四皇子,想把四皇子给搞下去的这件事情,已经成为朝堂当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对此,其他的三位皇子全部都幸灾乐祸,纷纷庆幸他们没有去江南这块泥潭。
果然就像身后智囊们推测的一样,江南就是一块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那地方水深,一般人不能轻易触碰?
瞅瞅四皇子的遭遇,三位皇子都非常庆幸,觉得在追逐太子之位时,似乎已经排除了一个敌人!
高高坐在龙椅上的司徒皇帝,对于下面臣子还有皇子,面目表情看得一清二楚。
看到愚蠢的三位儿子脸上带着幸灾乐祸的笑容,他都忍不住摇摇头,当皇帝在乎名声?!
不干实事儿,指着大臣们嘴中的好话,就能当太子,就能当好皇上!
大臣们嘴中的好话是给了他们足够的利益,就能不停的说够了。他们希望找寻一个“听话”的主子。
所有参四皇子的奏折,司徒皇帝连看都不看,没有什么好看的,他觉得自己是儿子做的很对,只是他不能张口说吧。
“有本启奏,无本退朝~”
司徒皇帝率先离开,大臣们陆陆续续的走出来,不少人围到三位皇子的身边。
三位皇子都有不少的官员在说着彩虹屁,马屁拍的三位皇子脸上都红扑扑的。
果然有对比,才会凸显出他们的能力!
真正老奸巨猾的保皇党的大臣们,做事看都不看一眼,赶紧离开是非之地。
最知道皇帝内心想法的大臣们都忍不住摇摇头,他们才能看出来,司徒皇帝对于四皇子很看好。
毕竟父子二人行事一模一样,这不就是继承自己意志的存在,最好的人选吗?
个别脑子清醒的大臣,都能察觉到那么多人在参照四皇子,而四皇子在江南,安然无事,想干啥就干啥。
这难道不是一种真正拿江南地区在给四皇子练手吗?
不得不说,司徒皇帝真的是非常的有大局观,真的是舍得出去。
↑↑↑
司徒皇帝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