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2 / 2)

司马先生这么说也是为了国主的名声着想,其实因为边疆不会什么富饶之地,再加上如果要防治水患需要大量的财力人力,国主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每次灾患之后只要调拨些钱财去赈灾就能安抚民心,有何而不为呢!之所以说这些也是只不过是想借二皇子说给国主听听,平时最不看重的皇子却能有这样出奇的心思,必定能让国主耳目一新。

“下面就说一下先辈是如何防治的,这点也更为重要!金朝泰和二年,金章宗颁布实施的《泰和律令》中的《河防令》,最早的一部防洪法规。《河防令》的主要内容有是其一,明确划定了黄河和海河等水系的防汛起止期限,将“六月初至八月终”定为“涨水月”,规定这期间沿河官员必须轮流“守涨”,不得有误。”

“这点也可以用在边疆之地,如果穆国也能有这样的法规,想来朝廷官员们应该会更加尽职尽责。要不然每个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对国对民也是不利。”

司马先生点点道:”二皇子说的是。不禁如此朝廷还每年都要派出官员“兼行户、工部进”,在汛期到来之前沿河检查,督促沿河的州、府、县落实防汛规划措施,维修加固堤防。规定河防紧急时,沿河州府和都水监、都巡河官等应共同商定抢险事宜。第四,奖功罚罪,沿河州、府、县官员防汛无论有功还是有罪,都要上报,由朝廷处理。”

宇泰问道:“用官员看管的方法自然是好,再加上有责任的追讨,想来也不会玩忽职守,但是以边疆之地偏僻,加上水患又该如何能将消息用最快的速度传出来呢!”

“二皇子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朝廷距离边疆快马加鞭不眠不休也至少需要十五日的路程,往往这个时候水患都已经很严重了,不过《河防令》的颁行,不但对当时金国占领下的黄河、海河等水系的防洪工作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后世的河防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金以后的防洪法规,多由《河防令》引申而来。”

“既然能多年连用,想来也是禁得住考验的。”

“不仅仅是这些,老天也总是喜怒无常,这天灾也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便会降临。平民出身的陈潢辅助河道总督靳辅治水,提出从上游根治黄河的主张,并发明了测定流速流量的“测水法”。为防洪,便产生了“水报”。这是一种和“兵报”同样紧要的加急快报。这种汛情传递其紧急程度往往比兵报更危急。”

现在宇泰已经从以前的听延伸到现在思考了:“相比之下该如何预防更为重要,这样不仅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也很大的节省穆国的人力财力,可是发生水患又该如何快速的传到消息呢!”

司马先生和了口茶便解释道:”以前在堤岸备有报汛的“塘马”。当上游地区降暴雨河水陡涨时,封疆大吏遂将水警书于黄绢遣人急送下游,快马迅驰,通知加固堤防、疏散人口。”

“那这种方式该如何继续传达呢?路途遥远想来也需要想要接力也不是件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