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来人,依稀记得是站在罗大师身后的某位汉子。
曾瑜很客气的说:“请问来的是罗大师下面哪位大师?”
这汉子纳首便拜:“区区贱业,哪敢让将军称赞大师,小人乃罗发首徒李天长,今日在小店得见天颜,感怀将军怜惜匠人,于是揣策前来冒昧拜访。”
“快快请起。工匠利兵事之兵器,益农桑之农器,这等做为哪不能称大师?李大师是当得的!”曾瑜笑道:“不知你有何计,献于我呢?”
那汉子还伏于地,接话道:“小人前来,未得师命,乃小人个人所为,若言语有不当,还望将军恕罪,不要牵连到师傅。”
曾瑜这番兴趣来了,索性走到其旁边搀扶起来,“纳得谏言,才显心胸,莫非李大师觉得我的心胸不够宽广!还请就坐,上座。”
李天长听了这话,才觉得没看错人,就坐后道:“将军的心胸自然是比辽阔的草原还要广阔,小人这便托出小人心得所想!”
曾瑜点了点头:“还请大师道出胸中谋略。”
“将军所忧产量,小人跟随罗发大师也有几年光阴,对此也有思考。现打造一件器物,都是通过众人协同打具。我之前就思考过,若能细化分工,必定能提高产量,例如一件长枪,需要通过木作柄,铁作头。其中又细化木棍丈量,打磨,铁头铸造,定模,淬火和回火。若一人各占一能,最后再组合,时间大大的可以缩短。而且我们罗马铸造法,关键还是在淬火和回火,只要让我们这一族人把守最后一关,师傅也不会有很大意见。”李天长缓缓的将他所想道了出来。
这倒是有了点现代流水化生产雏形,曾瑜点了点头说:“方法是不错,你这用于铁匠众多,细化分工倒是不错。现在我手头上就是缺乏熟练的铁匠,这也是我今天去找罗发大师让他授徒的目的,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通常熟练的铁匠需要经历两-三年的学徒,拉拉风箱,给师傅递把手这种杂活,让师傅觉得舒心了,才会教授溶解,浇铸,打造。在这个岗位磨合几年后又会教授冷却和打磨,通常一个精湛的铁匠熟练下来得十年光景。”李天长喝了口水继续说:“按我提出的细化分工来说,熟练的铁匠是需要,但是生手也很快能够适应上手。”
“怎讲?”这话确是吊住胃口了,曾瑜急切的说道。
“将军可以安排一个熟练的铁匠带十几个徒弟一组,负责某一项例如溶解,浇铸,并不是需要太多技巧。发现有点潜力的学徒,可以抽调安排拉风箱掌握火候,较为熟练的铁匠整合起来负责打造。最后的冷却和打磨留给经验的铁匠。”李天长回答道。
曾瑜虽然听不懂术语,也能明白大大的缩短了工期,生手也能很快的就入岗位,可是这样的质量怎么保障?于是问道:“听大师这么一说,到时也是听得半明白,还有个疑问,生手只进入了初级岗位,怎么掌握熟练技巧进入下个环节呢?质量如何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