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知识的时效性(2 / 2)

细胞渗透 臭球哥哥 0 字 2021-12-08

    “对,是没问题。”霍老心里话,恩,你是没问题了,别人的问题大大滴有。

    “你那个生物发动机里面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亲自操刀解剖是肯定要做的,不过设计者就在眼前,问清楚最初的设计思想更好。

    “其实说白了很简单,我既然能够让不同生物的器官共存,同样可以将某个生物器官单独提取出来,放大或者强化,突出其某方面功能。我就是将跳蚤的弹性胶原肌肉单独提出来,做成动力腿,让它们组成发动机的核心驱动器官,再加入一些生物液压系统,加强输出力矩。”

    “那个发动机其实整个就是个肌肉坨子,里面有一套发达的血液循环系统,同时附带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再就没别的东西了。”

    “你的血液、免疫、神经三大系统是自主设计的?”

    “不是,都是从其他生物上选取的现成案例,这个生物发动机,你说它是创新吧,也算创新,你说它是改进也没错,它就是很多以后系统简单搭配堆砌在一起,然后再微调一下就成了。”这话绝对是真话,是吴辉的制作感言,他当初就是这么把生物发动机调培出来的。

    霍老特意观察了吴辉实验室设备,发现他选择了很多民用、工业用设备,唯独实验室级的专业设备非常少。霍老明白,这就是野路子出身的研究人员的缺陷,他无法获得一个体系和系统的支撑,只能因陋就简,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重新摸索别人已经走过的成熟的道路。

    霍老简单的指点吴辉一下,让吴辉感觉获益匪浅,很多困扰和难题迎刃而解。

    在参观到吴辉的书房的时候,霍老看到了一个古怪的资料室,这里多数以图书为主,并且外文译著居多,专业领域都集中在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相关领域。

    霍老摇摇头,“你这个研究成果不过分的说领先世界一百年也是有的,虽然主要手段稍微……”霍老发现真不太好措辞,他停顿半天,最后选择了一个流行语,“……稍微玄幻了一点,但是不能否认你这个成果是足够先进的。”

    吴辉没想到自己瞎胡闹的东西居然被一个中科院院士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这种来自权威的认可让他感觉非常欣喜和自豪。

    “但是这个知识体系有问题啊,”霍老指指那一屋子的书,“你知道在科学界有一个知识传递的层级和时间流吗?”

    吴辉摇摇头,这个真不知道。

    “在科研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是各大实验室还停留在实验台上正在被验证的知识和理论,这是最新和最尖端的;其次是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除了涉及保密要求的项目,这部分知识也算是最新的;不过一般要晚于实验室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这就是知识传递和探索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时间梯度;再然后就是成书立著,有人将某个领域的知识系统总结之后,加入一些前面没人涉及到的理论内容,著书立说出版发行,这个时间照着实验室要晚上5年左右时间;再之后,就是中国将国外著作挑选经过足够验证证明的,翻译过来,向国内推广发行,这一般照着原著还要晚上5年左右。”

    霍老指指那一屋子书,“所以你这一屋子书,至少都是十年前的老古董了。”

    擦!还有这回事?吴辉表示,野鸡大学的学生伤不起啊,这种事连听都没听说过,可见当初上学时离科研二字的距离有多么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