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地球一千万公里远的地方,“庐阳”如同静止一般停在虚空中,熟悉的地球早已看不见,就连太阳也只是一个小白点。
黑暗,黑暗才是宇宙的主旋律。
将坐标信息共享出去后,“庐阳”再次启动发动机,尝试拉进与爱因斯坦号的距离。
“‘庐阳’,请开启激光引导!”
格列维奇很激动,他知道叛徒就在那艘船上,让俄国蒙羞的耻辱就在八万公里之外。
两艘护卫舰各自只有一门电磁轨道炮,虽然威力巨大但是间隔时间长,用来拦截小行星和陨石还行,攻击飞船的话就做不到了。
这倒不是威力或者精度不够,电磁轨道炮的精度足以保证在这个距离集中一块门板,但飞船的轨迹是难以预测的。
AI会以爱因斯坦号的机动能力,在弹丸到达的时间内能运动的最大距离生成一个球体,这个球体就是爱因斯坦号可能运动到的区域。
护卫舰上的反应堆功率不太够,只能给超级电容充电后才能发射,考虑到间隔时间,这个球体体积会随时间变大几十倍,命中几率近乎于零。
只有主力舰上大大小小的电磁炮,才能在充沛的电力支持下连续发射一到六公斤不等的金属弹丸,形成一片弹雨,打击所有可能的区域。
三艘战舰的激光炮虽然会衰减到无法造成显著伤害,但三束激光用来进行精确定位却是能更精准预测轨迹,大大提高命中率。
很快,当“庐阳”号接近到五万公里内时,爱因斯坦号终于开始机动,在极远的距离上,王弘看见目标区域产生一个微弱的光点。
三束来自不同方向的激光以微小的时间差准确到达了爱因斯坦号的位置,将位置信息传给“乌里扬诺夫”。
“自由射击!”
格列维奇给予所有火控系统授权,同时不往叮嘱船员们。
“兔崽子们,别对不起你们几百小时的训练和打出去的几十吨金属弹药都给我打准点!”
其实他的话有些多余,电磁炮的控制系统是由AI控制的,人员只不过是修正数据以及监测作用,而不是一百年前的炮手。
“乌里扬诺夫”表面密密麻麻的炮塔和其前小后大的外形被一些人冠以“蟾蜍”的称呼,炮塔就是这只“蟾蜍”的突起,发射的弹丸就是它的毒液。
最先开火的是贯穿飞船的主炮,随着强劲的电流涌入超导线圈,一颗重大六公斤的弹丸告诉飞出,强大的动量虽然不至于让飞船减速,但带来的微小冲击还是需要姿态发动机调整航向。
仅仅零点几秒后,其他的小炮塔也开火了,重量不等的小弹丸也一同飞出,组成一片由金属构成的网,扑向爱因斯坦号。
“网”不止一张,功率极高的反应堆能保证稳定的电力,唯一消耗的时间不过是装填和重新计算轨道而已。
整个开火持续了一分钟,当最后一轮弹丸发射出去后,“乌里扬诺夫”与爱因斯坦号间的距离只剩下四万公里。
虽然爱因斯坦号速度也不慢,但她的加速能力却很弱,稍微强烈一点的机动都有解体风险。
格列维奇屏息凝神看着画面中的飞行轨迹,按照计算,第一波攻击将在110秒后到达,只要有一发命中飞船主体,爱因斯坦号就会解体。
不过有些出乎意料的是爱因斯坦号虽然一直保持机动,但却始终没发来任何通讯请求,好像就没考虑过投降一样。
这有些蹊跷,难道连一点挣扎都没有?也太奇怪了吧。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当倒计时归零后,地图上的弹雨穿过爱因斯坦号,没有任何反馈。
失败了吗?
后面几波攻击计算的弹道都大差不差,第一轮错过了,后面的也不太可能命中。
他看了一眼电磁轨道冷却时间,还有五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