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人类早就调整发展目标几十年,全方位向工业倾斜不惜一切代价发展工业、财政和社会处于极度紧张的情况下,罗辑能想到几十万学者挠破头皮的好方法,来让社会飞速发展起来吗?
他几乎做到了,只是一切都是有代价的而已。
人类社会目前的问题很明显,过度强调太空工业的发展,其他一切产业都是为了太空发展而服务。
这固然带来了飞速的跃升,半个世纪就建造出了太空电梯、火星城、已经完成基础建设环火星加速器,还有五十多艘太空战舰等等,但问题也是相当的大。
财政支出占比最大的是教育,太空本来就是一个作业人员学历要求极高的行业,稍有不慎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为此PDC在很早就开始了在全球的千余所新理科高校建设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很成功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理工科人才,源源不断地为太空建设输送人才。
因为科技发展飞快,技术不迭代,人员还得不断进行再教育,可以说全球的知识教育水平提高了一个过去根本难以想象的地步。
但即使几乎没有进行社科教育,随着人知识水平的提升,思想总会同步提升,现在的人们能够更加理性的看待问题,同时也会不自觉地对生活有更苛刻的要求。
危机纪元以来,全球平均工作小时都在向十二小时以上发展,而福利却逐年削减,生活日益单调。
娱乐产业已经倒退了半个世纪,服务业也是大幅倒退,虽然人类的手里掌握着前所未有的高科技,但这些技术并没有进入普通人的生活里。
普及它们的代价太高昂,只有在不惜成本的太空里能够顺利实用。
许多技术发展都被迫提前,未完成量产的优化就投入生产,然后再逐步升级。
这当然可以立即把技术转化为成品,后果就是成本高到普通人根本用不起。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为了太空,人类社会在不断让步,甚至到了与强大工业脱节的地步。
毕竟在过去的人类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工业券这种东西会在核聚变时代出现。
问题来了,当生活水平太拖后腿,就会对太空工业的发展造成打击形成瓶颈。
活跃而开放的氛围、自由而鲜活的社会才能诞生出创意的优秀的科学家,单纯学历高有能力却没有独特思想的是教授、学者,不是物理学家。
死气沉沉的社会在强硬意志的推动下虽然依旧前进,却每一步都在耗尽全力,消耗完残余的精神后就失去了向前一步的力量,反过来抑制太空工业的发展。
没有流动的经济产生不了财富,影响的是整个社会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