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公主待嫁(1 / 1)

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论时节遣花开。 这两句话传遍大街小巷的时候,殷七七的声名在大凉朝达到了顶峰。 故事传到京都显灵宫时,清华公主清冷面庞上难得浮现了一丝笑容。她叹道:“七七她总是如此惊世骇俗,与众不同。'言语中满满的赞赏和钦佩。 老道姑看在眼中,喜在心头,道士修道,并不是与凡俗恩断义绝,相反,讲究从红尘中入道。 而清华公主这些年越发清寂了,唯一有人情味的时候,便是面对殷七七的时候。 她隐隐有些后悔,应该好好地派人守好殷七七,若没有被劫持,此时此刻,只怕她依旧与公主待在这道观中,谈天说地,抵足而眠。 只是,事情至此,已经无法挽回了。 而清华公主高冷的性子,也不愿让殷七七困守这道观之中。 老道姑说完消息,满腹心事的下去了。 而没多久,宫中派人前来宣旨,请清华公主进宫拜见皇后娘娘。 彼时的清华公主正在房中清修,听到消息瞬间眸色深沉,令人窒息的威压弥漫在整个房间之中。 伺候一旁的老道姑只觉得透不过气来,她缓缓低下了头,一言不发,对清华公主和皇后之间的事除了无奈便是叹息,故而,错过了清华公主眼中一闪而过的异色。 清华公主梳洗打扮进宫后,再没有回到显灵宫,而是被皇后强行留在了皇宫之中。 安得道人殷七七,不论时节遣花开。 这两句话同样快速的传到了皇宫之中。 皇后娘娘联想起天一观三坛大戒之时,梅树开花之事,当时殷七七也在清华公主身旁。 两件事情一对照,皇后娘娘已然明白,真正令梅树开花的并不是清华公主,而是那不起眼的殷七七。 这障眼法使得真妙,皇后瞬间有了被愚弄的愤怒,这才强令清华公主还俗回宫。 清华公主神化的光环渐渐消失,皇后娘娘铁了心要令她出嫁,没几日,便请皇帝下旨封殷七七为辅国护道大法师,令她代替清华公主,在显灵宫中为国祈福。 百姓虽对清华公主更多信赖,但殷七七此时声名大振,也足以令百姓信服,所以这件事,在皇后的推波助澜,明宗陛下的默许下,就这样成了定局。 而皇后娘娘替清华公主选婿的消息,经过几日的猜测发酵,终于演变成事实。 皇后娘娘在迎凤阁中亲自为清华公主选婿,进宫觐见的人一拨又一拨,最终选中了靖远候福铭修的嫡子福舟之为驸马,婚期敲定在了明年年后五月,这下成了铁板钉钉的事实。 大凉朝最尊贵的公主真的要嫁了,鉴于清华公主这些年为国祈福所做出的牺牲,明宗和皇后娘娘各种赏赐不断。 为了让福舟之的身份配得上清华公主,他的封赏也不断,虽无实权,却已经是京都一等一的权贵,即便开国功勋望族,也不敢小觑。 公主大婚需要的时日都长,而清华公主是举国上下,人人敬重的公主,婚礼需要准备的东西更多,更奢华。 清华公主备嫁,待在皇宫之中合情合理。 只有清华公主自己明白,她被软禁了。 父皇母后真的急了,急到不择手段,不顾她心意。 清华公主眸色幽暗,从道观中跟随她过来的老道姑,此时已经看不明白清华公主在想些什么,心中却莫名的恐慌。 而此时的殷七七,睁开眼睛之后,进入眼帘是一堆突兀的石头。 她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好久才察觉这是一个山洞,脑海里猛然浮现初遇旬墨,也是在一个山洞。 她习惯性的往洞口看去,果不其然,看见了旬墨。 只是这次旬墨的气质不同于往常。 她竟然觉得有些冰冷,她按下心头的疑惑,开口道:“师父!” 她身上的疼痛已然消失不见,旬墨的药能起死回生,治疗她的剑伤,也不在话下。 旬墨并没有回答她,似乎并未听见,外面的风轻轻吹动他衣衫,莫名有萧索之意。 殷七七站起来,缓步向旬墨走去。 旬墨身上的气势迸发的极其突兀,殷七七被拦在了距离旬墨一米之外。 殷七七满眼不敢之星,从来和煦如春风的旬墨,竟然有这样露出杀机的时候。 沉默在两人之间肆无忌惮的蔓延,几乎要将从前的情分吞没。 “你从哪里来?”殷七七终于还是开口问出心中疑惑。 一个可怕的答案似要从心底跳出,只是她却始终不敢承认。 旬墨回头看了她一眼,那眼眸中的深沉似乎穿透她的灵魂。 殷七七直觉旬墨眼中虽然看着她,实际上看着的却是另外一个她。 她的心猛地一紧,巨大的危机感在脑中盘旋。 旬墨沉默良久,无视了殷七七的问题。 他面对殷七七,张开五指,一股奇异的力量涌入殷七七的脑海。 “这是你需要修炼的功法,从今后,你独自修炼,我要离开一段时间。”旬墨微动手指,一道金光闪入殷七七的体内。 殷七七的身体并没有任何不适,可是情感上,却觉得莫名的难受。 她敢肯定,在她昏睡的这段时间,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件事情严重到,旬墨已对她有了杀机。 她唯一能确定的是,不是因为李挽澜,一定是在她昏迷的时候,旬墨在她的身上察觉了什么秘密。 而她唯一的秘密,只有她的灵魂和身体来自不同的两个世界。 旬墨走的时候奇快无比,眨眼间便消失了踪影。 没有多余的解释,没有无聊的告别,一切就这么突兀的发生了,却分外符合他的性格。 殷七七心中一声长叹,如今她又是孤家寡人,一朝回到了一年前,贫穷,落魄,无依无靠。 唯一不同的是,有了生存的经验和闯荡的勇气。 她走出山洞,这次的山洞没有在悬崖峭壁,而是在一个斜坡上。 她沿着斜坡走到了山下,又行了十几里才到有人烟的地方,一番打听,这里已经距离京都八百里远,也就是说,旬墨带着一夕之间她飞奔了五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