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俗? 殷七七莫名心动,仿佛一个天大的机缘在自己跟前。 可是,内心另一个声音跳出来反对,你绝对不能和他在一起。 殷七七低下了头,思索了许久,刚想开口说,我与你并不相同,你我终究不是同一个世界。 眼角余光却瞥见从层层云雾中走出一个挺拔的身影,她的心怦怦跳的厉害,似乎有极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那身影来的极快,不过片刻便到了二人眼前,那人手上一柄寒光利剑直直刺向李挽澜。 殷七七猛地推开李挽澜,那人整个人被烟云笼罩,完全看不清面目。 直觉告诉殷七七,这个人很危险。 她快速的从怀中取出符纸,刷刷刷的向那人挥去,那人不过片刻停顿,身上闪过一道金光,殷七七所有的符纸都飘落下来。 好强悍!殷七七暗暗纳罕。 那人不管殷七七如何动作,直向李挽澜刺来,李挽澜挡了几招,便败下阵来,被一脚踢飞,倒在地上。 殷七七眼见自己法术失灵,心中焦急却毫无办法。那人得了空子,立刻一剑刺向李挽澜心脏。 李挽澜躲避不急,殷七七情急之下,毫无计量,飞身扑了上去。 利剑刺进肉体的声音,在殷七七的耳中分外响亮。 她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给人当肉盾。 心中如此想,一阵晕眩,让她不由自主的闭上了眼睛。 那剑在刺进殷七七身体的那一刻,消失的无影无踪,裹进云雾里的人,似完成了使命,片刻间就地消散。 李挽澜眼睁睁瞧着殷七七跌落自己怀中,气息微弱,巨大的悲痛瞬间袭击了他的心脏。 他第一次体会到心慌到无以复加的滋味。 从前,殷七七失踪时,他揪心,这一次,却痛彻心扉。 他没有等到殷七七的答案,殷七七却依旧回答了他,只是,这答案他情愿不要。 他紧紧抱着她,控制住发颤的身体,跌跌撞撞的在迷雾中前行,他要救她,他要她活。 仙音袅袅依旧传来,此时此刻但觉诡异无比。 李挽澜刚走了几步,却觉得腿重如千斤,一步也行不动。 旬墨从迷雾中现身,缓缓走到他的跟前,那目光不是初见时的洒脱淡然,也不是方才所见的和煦温雅。 如果目光能杀人,李挽澜已经死了无数次。 旬墨从他怀中接过陷入沉睡的殷七七,转身潇洒离去。 李挽澜被施了符咒,一句话也说不出,一步也迈不开。 巨大的愤恨填满他的胸膛,他活了两世,从来没有如今天这般被欺辱凌虐过。 无数质问谩骂的话,生生被憋进自己的心肝肺,让他的五脏六腑都疼痛了起来。 这是藐视。 这是浩大的藐视,仿佛天地间无人能与其争锋。 还有他的七七,他的殷七七。 他心中第一次升起将要永远失去殷七七的恐惧。 不知过了多久,漫天的迷雾缓缓退去,露出了刘府的亭台楼阁,满园花树。 仙音不知何时已经散去,众人从迷雾中清醒过来,各自回味方才的遭遇。 李挽澜能动弹的时候,发现自己是在刘府的西院,离宴会中心已经极远。 他匆匆奔了过去,众人已经如如梦初醒一般,纷纷谈论自己在环境中所见。 有人说自己遇到了玄女。 有人说自己遇到了天官。 人人都是一幅兴奋的面孔,谈论自己的奇遇。 唯独没有旬墨和殷七七的身影,伏生满面羞愧的来到李挽澜的身边,并不好意思告诉李挽澜,自己做的是一个旖旎的春梦。 半晌之后,刘老爷从遇仙的余味中清醒过来,才醒悟荀仙师已经不见了。 他嚷嚷了起来,众人也遍寻不见。 便将旬墨当成了天上神仙,加上满园之花不论花时全部开放,殷七七的名声也传了出来。 此事经由地方官员层层上报,终于传到了明宗陛下的耳中,立刻有朝中官员上奏,是陛下厚德感天,才降下这等福祉,天佑大凉,大凉朝必将万世恒昌。 明宗陛下欢喜至极,他治国以来殚精竭虑,这遇仙之事从前有德行的君王多有遇到,想来这是上天对自己的肯定。 便一道圣旨,嘉奖了新州各级官吏,将此事记录在州志之中。 刘府也敞开大门,任人进府中共赏奇景,一时间新州百姓纷纷往刘府中去,热闹至极,众人亲眼所见,口口相传,故事便越传越玄乎,民间传说便多了无数的版本。 旬墨带了殷七七走了,李挽澜明知派人去寻不过是徒劳,却也只能用这样的笨办法,心中但求万一。 伏生见他终日闷闷不乐,开口劝到:“殷道长的师父既然带了她去,想来殷道长的性命无忧,殷道长既然舍身救了王爷,王爷便该好生保重身体才是。” 伏生见他毫无反应,心中颇为沉重,又道:“陛下准了王爷一年的假,如今已经过去了大半,王爷又有钦差的使命在身,只怕陛下是希望王爷在剩下的半年巡视全国查案,既然不知道殷道长的踪影,等在新州也无望,小的以为,王爷不如以一钦差的名义,一面暗暗查案,另一面加派人手寻找殷道长,况且,天涯何处不相逢,以王爷与殷道长的缘分,定然会再相遇。” 李挽澜听了这话,神色好了许多。便依伏生所言,告别新州诸位相识,启程查案。 众人以为李挽澜依旧被朝廷排挤,四处游玩纾解心胸,并不知道他此时是得皇帝重用的钦差大臣。 如今朝中局势稳定,唯一不稳的就是道教的势力太过庞大,李挽澜与刘意师徒之间,情谊深重,自然明白刘意的心意。 明宗陛下对国师吕至阳极为倚重,而刘意最讨厌的却恰恰是吕至阳,这一点只有李挽澜这样的心腹之人才知道。 刘意怕登基之后,道教在吕至阳的手中势力太过庞大,到时压他不住,反而掣肘,所以先行来了这一招。 想来,明宗陛下,应也意识到此事,对朝中之人颇不放心,只有一心为刘意打算的人,才能令明宗陛下全心托付,李挽澜是最合适的人选。
第二百三十四章 人肉盾(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