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这里说的,一个人‘言必信’,讲了的话一定要兑现。‘行必果’,做事一定有结果,有始有终。这种人该不错吧!可是孔子说‘小人哉!’这样的人是不错,可以用在自己作人方面,但并不一定可以处理国家大事,这样的人虽然不怎么样,但起码也可以叫作‘士’。这是三种人才的分类。
子贡于是再问,现在一般从政的人,老师以为他们怎样?孔子说,那些都是为了领几斗米,拿点薪水的人,不必谈了。
‘斗筲之人’,这句话两个观念:一是只为了找个工作吃饭的人,哪里会把国家天下事摆在心上,这种人算不了什么。一是可以解释为车载斗量的普通人物,太多了,不必谈。
夫子有先见之明,现代社会,这种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们自以为走上仕途就是士了?
说到对士的认识,论语中还有一段对话。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路这里也来问夫子,怎样才算一个士,孔子这里和回答子贡的,有所不同了。孔子拿四个字来形容,他说一个人‘切切偲偲,怡怡如也。’总是对人笑*,不是假笑,是内心愉快,这就是士。
对朋友切切偲偲,很亲切,有感情,当然这个感情并不是每天请吃请喝,做酒肉朋友,而是在朋友有困难时,伸出援手。在兄弟之间,非常愉快,不是冤家,真如骨肉,这样就是士。
这几句话看起来好像教条,反省起来,我们每天对朋友、对同事、对兄弟都能愉快相处,和蔼相亲,就不易办到。
这些,对我们现在的为人处世态度也是很好的鞭策。”
“老校长,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儒家学说对人有不同层次的区分?”
“对,人的层次分类,在儒家学说中有许多不同的标准。从人格修养角度讲,有圣人、贤人、君子、士、小人,从心理活动角度也可划分为仁、智、勇。
‘士’这个阶层属于君子与小人之间。从孔子生活的时代的社会地位角度讲,‘士’又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一个阶层,‘士’大多属于走读书做官之路的知识分子,‘士’又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行己有耻。’意思是对自己的行为有羞耻之心,即知道羞耻。《中庸》说:‘知耻近乎勇。’为什么‘知耻’近乎勇呢?唐初大儒孔颖达说:‘以其知自羞耻,勤行善事,不避危难,故近乎勇。’北宋程颢说:‘知耻非勇,然足以起懦。’北宋蔡沉说:‘知耻者,勇之勇也。’三人所谈,均说的是‘知耻近乎勇’。
出使四方,身体力行,慷慨赴义,临危不惧,临强而色不挠者,方可‘不辱君命’。”
“老校长,您老能不能结合一些例子给大家讲一讲,这样听着有些太抽像了。”宁校长听的似懂非懂,于是开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