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知道成功没有,不过临走之前,方公子赏了我二十两银子。”马清明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后说道。
李焕一听顿时大喜过望,如果此事没有成功,那方以智断不会如此慷慨。
“好,你可记得方公子当时的炼焦之法?”李焕起身问道。
“自然记得,要不然我也不敢答大人的话。”马清明当即保证道。
“好,炼焦一事我交由你负责,所需人力物力你只需要找姚平。”李焕旋即对姚平吩咐道:“务必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姚平不知李焕为何会对一个炼铁的大师傅如此重视,可既然李焕发话了,姚平自然不敢忽视,对马清明接下来的工作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
时间紧急,李焕交代完毕后,姚平和马清明就开始忙活去了,屋子里就剩下李焕和徐穆之二人。
直到此时,徐穆之才向李焕提出自己的疑问,在他看来,李焕是不是对这事太过看重了,不过一个小小的炼铁工人,李焕为何会对他如此礼遇。
在官场上混的人都讲究个名声,在徐穆之看来,李焕未来是要干大事的,干大事什么最重要?人才。
而当今这个世道,什么人是人才,那自然是读书人,可一旦李焕重用一个炼铁师傅的名声传出去,那以后还有哪个读书人敢投到李焕门下?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可是傲娇的很,寒窗苦读求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名扬天下,最后在史书上留下一笔。
可如果这些读书人发现自己投到李焕门下竟然要和一个大字不识的普通工人为伍,那哪个读书人能拉下这个面子?
当然不是说读书人天生就和基层百姓是对立面,而是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特别是有功名的读书人,从来不认为自己与普通百姓属于同一个类人。
读书人可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以爱民如子,但殊不知这句“爱民如子”就是对普通百姓最大的鄙夷和歧视。
大家都是大明子民,只不过你读了几天书,这些考取了功名的读书人就可以把普通百姓当成自己的儿子?
百姓们要的从来不是一个高高在上,随时都可能对自己施以棍棒的爹,而是一个为真心为自己服务的朝廷。
“先生,你觉得和一个普通工人为伍丢人吗?”李焕看了看身旁的徐穆之问道。
“丢人倒不至于,就是有点……”徐穆之略显犹豫地回答道。
“就是说出去有点不好听,是吧?”李焕直截了当的问道。
徐穆之略显心虚地微微一笑,算是默然了李焕的说法。
“先生可还记得我当日说过的那十二个字吗?”对于徐穆之的心虚,李焕并没有出言反驳,而是对他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