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出来了一上午,只为了来看上这一眼,可只这一眼看到的东西,便叫穆空青觉得都还值得。
尤其是自己亲眼看到的成绩,同听旁人说来的,总是不一样的,有种别样的安心感。
再加上确认了那日的孩子不是冲他们来的,穆空青一时间只觉得安稳无比。
能好生生地考一场试,也当真是不容易。
发案第二日,便要开始覆试。
照例还是天不亮便要起,在龙门前分列、搜身,而后进入考场。
覆试只取二百人,是为最终取中人数的一倍,因而本次并未在前头有多耽搁。
覆试考生所在座号同正试相同,穆空青熟门熟路地找到自己的号房,又将号房重新打扫了一番。
是成是败就在这一天了,穆空青也是借着打扫号房的时间,让自己的心绪安定下来。
试卷发下,温度已经开始升高。
先前正试时的法子非常好用,因此穆空青今日也准备先将初稿全部写完、润色,明日再早起定稿、誊抄。
在拿到策论题时,穆空青眉心一跳。
策论,当真无愧它科举熬人之罪的名号。
本次的策论题为:诸君子皆与驩言。
出自《孟子·离娄章句》。
全句为: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
是言道齐国大夫公行子之子过世,右师王驩前去吊唁。
因王驩位高权重,是以诸人皆尽上前与之攀谈,唯有孟子例外。
于是王驩便道:“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
言称孟子怠慢于他。
若只看这些,便是在谈礼教之事。
可这一段的重点,全后后头。孟子认为,自己不越位交谈,全是按照礼节办事,王驩却认为他是有意怠慢,实在奇怪。
这便是在暗指王驩因自己位高权重,便藐视礼教。
这可不是个容易答的题!
位高者藐视礼教,要知道他们这回的阅卷官,那可是雅文书院那位大名鼎鼎的,不按常理出牌的,文人中的异类。
只从这次院试来看,对方之与他们这些学子,称一句位高权重绝不为过。
天知道这题目到底是怎么出的。
穆空青怎么想,都觉得出题人有暗骂这位山长的嫌疑。
当然了,若是只从题面上想,自然也可以去抨击那些滥权揽权之人,讴歌重视礼教的作用。
问题是抨击谁好呢?
当朝大员肯定是不可能的。
那便只能把前人拉出来说事。
不,若说是前人也不保险。
最好还得是前朝。
刚巧大炎朝的前朝便是那个已经面目全非的大宋。
宋末年末帝昏庸,奸宦揽权,甚至为钱财出卖军机要事,最后让好不容易迎来中兴的大宋,在短短数十年间迅速衰败。
讽古颂今,是目前穆空青能想到的,最安全的写法。
不过安全归安全,穆空青始终没忘自己的目的。
在安全的同时,还要想办法出彩。
这篇策论,穆空青的答题思路是,先抨击,再赞颂。
前面抨击的部分安稳渡过了,后面赞颂的部分,就要想着该如何出彩了。
众所周知,仓廪实而知礼节。
大炎如今太平盛世,文风鼎盛,读书人的数量自然也是节节攀升的。
人多了,自然性格也各有不同。
大家虽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喜好,但都是尊礼教、有气节的读书人。
也正是因着这样有礼却不拘礼的环境,才让大炎的盛世更近一步。
穆空青为了将这一块儿给圆上,可以说是绞尽脑汁了。
负责给自己评卷的人,就是那么一个颇有些不拘的性格。
他若是在答题时高声讴歌什么,读书人须得严格遵从礼教,须得这样那样,方才是一个合格的、对朝廷、对百姓有益的人才,那不是在指着阅卷官的脸砰砰打吗?
出题的人可真够狠的。
要知道院试请的评卷人,可都是离本地远了去了的。
普通的秀才还真未必有那么多门路,能去打听到人家的喜好性情。
至少穆空青觉得,在考场中的这二百人,至少得有一百五十人,都只是听过这位山长的名号,而不知晓这人的性情的。
皆时一篇又一篇赞颂礼教的文章呈了上去,这位山长还必须得捏着鼻子录取,可真的是有够恶心人了的。
穆空青一篇策论足足写了有一整日。
先是借前朝之事,详细论证目无礼教者得权的坏处。
之后再谈礼教的部分,穆空青耗费了大半的时间,力求引经据典,逻辑严丝合缝地证实,礼教并非是一板一眼的,而是存在人们内心的道德感。
着重强调只要这个人的道德品行的高洁的,那么就证明他的遵守礼教的!
只要人人都是品行高洁的,那么国家也必定是可以千秋万代的!
穆空青进行完初步润色之后,当真是长长舒了一口气。
这种谈论政治现状的题,还不如直接献计献策题呢。
至少献不成也不会得罪人。
哦当然,关乎改革的计策除外。
穆空青写完策论,只觉得自己整个脑子都在打结。
他决定当下只初步润色便够了,不如先瞧瞧制帖诗,也好给自己缓上一缓。
谁知道这一看制帖诗,穆空青又是头痛地揉了揉额角。
制帖诗的题目是,矾弟梅兄未品公。
当真是冷门极了。
冷门到连穆空青一时都有些记不清自己在那儿看到过。
这乍一看,谈的貌似是梅,但穆空青总觉得有哪里不对。
矾弟梅兄……
矾弟,矾又是指何物呢?
穆空青微微闭目,思索着相关诗词。
此绝句中矾对应的乃是梅,那么应当也是某种花的别称。
究竟是什么花,会以矾为别称呢?
矾弟梅兄!
穆空青忽然想到了。
矾弟梅兄,山矾是弟梅是兄!
山矾,水仙花!
而矾弟梅兄未品公,正是出自杨万里的《三花斛三首右水仙》。
银台金琖谈何俗,矾弟梅兄品未公。
这诗不是谈梅的,这诗谈的是水仙!
写诗的人乃是名人,可这诗却着实不算出名。
然正是因为这写诗的人有名,因而这题出得,也不能说是冷僻。
若是有人没想到,那便只能自认学业不精。
大家的诗你都没看过,还有什么脸面怪人出题偏?
只这一道制帖诗,怕是能坑死不少涉猎不够广泛的少年童生。
毕竟年纪就那么大,读书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能将经史典籍熟读便不错了,还要广泛涉猎诗词,这不是为难人么。
也就是穆空青记性好,学诗词的时候,都是将名人大家的诗词通篇扫荡,这才能侥幸记得这篇。
只是这一遭下来,也叫穆空青决意,在誊抄文章时,用词运笔应当更显沉稳才是。
出这样的题,摆明了便是对年少者不利的。
穆空青不知晓出题人是否也在阅卷人之中,不过小心总无大错。
文无第一这话下头的意思,不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若是因着一些细节上的差错,叫他错失了先前正试时创下的大好局面,那他才当真是要呕死。
穆空青没养过水仙,但他知晓水仙生长迅速,从种球到开花,若是温度足够,只需二十天左右。
它在温暖的地方可以迅速生长,同时又与梅花、山茶、迎春一起,并称为雪中四友,可见其适应性之强。
穆空青便借水仙此花,言了一份“随遇而安”的雅志。
好在穆空青经过先前的写诗练习,已经可以用最快速度,写出一篇虽不出色,但至少工整的制帖诗了。
灵气这东西可遇而不可求,在考场上写制帖诗更是如此。
因此穆空青看着自己那篇只有工整和立意值得称道的诗也不着急。
天色将暗,穆空青准备按计划休息了。
若是明日早起有灵感,那便更好。
若是没有,这诗也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