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秦军来犯的情报,赵盾迅速召开内阁会议,讨论应对之策。
会上,所有人都认定,秦军此番来意明显。目的是为了报复当日护送公子雍至令狐时,被晋军偷袭之事。他们在事发数月后才出兵,可见准备充分。必是粮草充足,武器锋利,将士士气高涨。所以,一定要避其兵锋,不要正面应战。
众人商议后,统一意见为:稍做抵抗,允许对方占到一些便宜。待其锐气渐平,骄气渐盛时,我军再发起进攻。一来,让对方满身怒火得以发泄;二来,可麻痹对方。待其骄傲自大,我方可以最少代价赢得胜利。
对策已定,六卿各就其位。荀林父被任命为此次应战主将。由他调动军队,部署作战。
战事要起,赵盾心情复杂,有点坐立不安。一个人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他不担心输赢。晋军的战斗力,过去几年,秦军已经领教过。此次是晋国理亏在先,所以,不会以实力相逼。就算进攻,也是点到为止。否则鱼死网破,两败俱伤,将来局面更难收拾。相信秦国君主也明白自己的实力,见好就收。
赵盾的烦恼在别处。
秦军打来,原本已经箭在弦上的内政举措,被迫中断。这个就算了,大不了推迟延后。毕竟已经形成定议,不会再改。
可是,这几天,陆续有地方官员写信到绛都。信中称,他们已经听闻,朝中召开大会,对他们的处置已成定案。他们认为,这些处罚太过严厉。仅靠明察暗访就定了他们的罪,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就算是光明正大的进到县衙的调查,他们也并非一无是处。偶尔疏忽或有纰漏,在所难免。如果不给犯错之人改正的机会,以后谁还愿意为朝廷效力?
这些上书,多是替自己辩解。他们抱怨打击面太大,希望再给机会,让他们戴罪立功。
最可气的是,这些书信全部署名君主。明明知道赵盾是执政大夫,就算君主亲政,这些事情也是由他经手。何况,君主还是个四五岁的孩童,他能决定什么?
这些人的用意非常明显。在群臣大会上,每个地方所犯事项,都清楚明白的罗列出来。对他们的处理,都有明确依据,还有众位官员见证。既然如此,他们还来指责抱怨,分明就是针对赵盾了。他们对赵盾十分不满,对他的指认不屑一顾。他们的言外之意是——赵盾一意孤行,行事太过偏执,不够宽容。
赵盾很委屈。做了许多工作,无非是要祛除动摇治国根本的顽疾。他的出发点绝对是好的。可是,却因此成为众矢之的。除了委屈,他还生气,甚至有点泄气。
随着信件越积越多,又有一些说法在宫中流传。说是赵盾想要借此次惩治地方官员的机会,清除异己,专擅国政。如果不限制赵盾的权力,将来君主可能沦为傀儡。这些流言不知源头出于何处。总之,传得沸沸扬扬之后,渐渐为赵盾所知。
此情此景,触动了赵盾关于“令狐之役”的追忆。众所周知,是他下的决策。晋国背信弃义,偷袭秦国军队,直接引发了此次秦军的报复。可是当初,他也是一腔热情,想要为晋国挑选最有德行、最有才干的君主统领国家。他自问尽心尽力,心无杂念。
没想到竟被自己人算计。他们怂恿穆嬴,在朝堂之上,声泪俱下。还教她以死相逼,苦苦纠缠。赵盾被逼无奈,不得不使用武力,将秦军和他大力拥护的君主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