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一位族人犯法,被执掌刑法的廷理抓获。后来,他听说犯法之人是令尹大人的族人,很快命人将其释放。
父亲听说后,批评廷理道:“当初大王设立廷理,就是为了严格执行国法禁令。但凡执法,要严明公正,宽厚柔和而不徇私,秉公执法,又不能太过严苛。如今,你却置法令于不顾,将有罪之人释放,是为理不端,怀心不公。如此一来,岂非置我于徇私枉法之地?”
“此等做法,与设立廷理的初衷相违备,与法令相悖。我身居高位,为士民表率。我的族人犯法却被豁免,士民必有抱怨。如果廷理因为我居高位,而将他释放,就是向天下人表明,令尹执法不公,包庇纵容族人犯法。我执掌一国权柄,因此事名闻天下,以何面目做令尹?不若以死谢罪。”
廷理慑服于父亲的义正辞严,最终对这名犯罪的族人执行刑法。
这件事对斗般的影响非常深远。从此,他意识到,身居高位者如果不起表率作用,必定是祸乱法纪,臭名远扬。
散尽家财后,家中几无积蓄。全家人生活简朴,饮食清淡。楚王曾数度要增加父亲的俸禄,却被拒绝。提得多了,他便要辞去令尹之职。不得已,楚王只得断了念头,他才重新做回令尹。
斗般十分不解,曾问父亲:“人之求富,父亲却避之惟恐不及,这是为何?”
父亲说:“从政者,宗旨是为庇护万民。如今天下之民,大多仍受冻挨饿。如果我将财富聚敛在手,就是要使士民疲敝,自己独享安乐。这样下去,必定死无葬生之地。我不是逃避财富,我只是害怕死无其所罢了。”
父亲在令尹位置上三进三退,为楚国荐贤举能,可说是殚精竭虑,不辞劳苦。
那个时期的楚国,遭遇内斗之后元气大伤。在令尹的辅佐下,楚王大力整顿内政,楚国经济军事实力蒸蒸日上。先后消灭弦国、黄国、英国,压制蔡国、随国、徐国、江国等诸侯国。从此,楚国从小小一隅,发展扩张为长江流域无以抗衡的霸主,令传统强国晋、齐、宋、秦等刮目相看。
楚国国力的突飞猛进,父亲功不可没。也正因为如此,斗般才能作为继承人,得到后任楚王的重用,官至令尹。
斗般很清楚,自己能坐到这个位置,全赖先祖先辈对楚王室的功绩。为此,他时时戒慎,提醒自己,要惜福知命,千万不可逾矩。
父亲公正廉明,心怀抱负,坚毅凛然。遇事有排除万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和决心,并伴有强大的执行力。他生前遇到任何困难,无论是被楚王质疑,还是遭到百官反对,他都一一化解,从不畏惧退缩。
父亲这样一个人,独独对子侄的面相声音如此介意,到死仍耿耿于怀,可见他的预见并非空穴来风,毫无凭据。如果人力可以干预结果,他一定全力以赴,不会蛮横的要求弟弟把孩子杀死。所以,结果恐怕也像他所说,斗椒决定若敖氏的生死存亡。
到斗般这一辈,若敖氏已经连续第五世在楚王朝中占据高位。令尹、司马等要职长期由他的族人担任,其它人根本无法触及。若敖氏的兴盛,到了此时,可说是如日中天。
这一代楚王继位之初,叔叔斗克挟主乱政。早在先王在位时,已经星星点点有了火苗的若敖氏与王室之争,由此发展到了白热化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