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洞天,推背山上。
袁淳风、李天罡、慧秀大师、老夫子孙良、李道澄,继续坐而论道。
老夫子孙良,沉思良久,提出一个问题,颇有难度。
“道澄,诸子百家的学问,你觉得如何运用,才能更好地造福苍生?”
李道澄,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有过深度思考。
永义岛,百姓二百多万,人口不算多,但是对于一个小海岛,其人口密度,已经超过逍遥大洲上一些中等王朝的京都。
如何治理好永义岛?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
李道澄,经常夜不能寐,挑灯夜读,试图从诸子百家中寻找答案,并且经过实践,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安邦治国学说。
“各位前辈,我在治理永义岛时,就已经清楚认识到,诸子百家各有所长,但是弊端也不少,任何一家学说,都不能单独用来治国理政。
综合权衡诸子百家的长处和弊端,我草创出一个杂合学说,并已经初步运用到永义岛的治理上,个人感觉还是颇有成效。
不过,我草创的这个杂合学说,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不得而知。”
老夫子孙良,归隐山林,潜心探究诸子百家的学问。
如何融合各家之长,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济世学说,既可修身齐家,又能治国平天下,是老夫子孙良孜孜追求的目标。
儒家学说,修身齐家尚可,治国平天下,很难。
儒家圣人曾经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
儒家提出的王霸天下,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从来没有实现过。
历史上有几个君主,照搬儒家学说来治国理政,很快就国破家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人的妙笔生花,终究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很难落到实处。
儒家的局限性,老夫子孙良一清二楚,只是苦于没有解决之道。
“道澄,你的这套杂合学说,既然在永义岛行之有效,说不定也能放之四海而皆准。道澄,你不妨跟我们仔细聊聊这套杂合学说。”
“各位前辈,我的这套杂合学说,有不成熟之处,请前辈们赐教。
杂合学说,就是取诸子百家的各家之长,避其不足。
杂合学说,用人体作为比喻,就一目了然。
儒家学说,如同人体的脊梁骨。
法家学说,有如人体的血肉。
道家学说,譬如人体的头。
佛家学说,宛如人体的心。
兵家学说,视同人体的四肢。
商家学说,视为人体使用的工具。
墨家学说、农家学说、药家学说等,和商家学说大同小异。
脊梁骨,是人体的支撑。
儒家的仁义,如果只是挂在嘴上,就是道貌岸然。
很多儒生,脊梁骨都是弯的,满口仁义,实则男盗女娼。
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儒家的仁义,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婆婆死了,儿媳妇披麻戴孝假装哭得死去活来,这是仁义吗?母亲死了,儿子食不甘味,黯然神伤,人前却谈笑风生,这是仁义还是不仁义呢?
儒家的仁义,是一种风骨,应该刻在我们的脊梁骨上。
每个人对仁义的理解,都是不同的,难道你的就是仁义,我的就不是仁义?仁义的标准,有高低之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但是,仁义应该有一个底线,比如家国情怀,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有难同当有福共享,比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多数儒生的脊梁骨,都已经佝偻,欺软怕硬、溜须拍马、贪生怕死,卖国求荣。少数儒生的脊梁骨,傲然挺立,不为五斗米折腰,不谄媚权贵,直臣死谏,宁可玉碎不为瓦全。”
李道澄的分析,条理清晰,提纲挈领。
“道澄,你前面的分析,直接点到儒家的死穴。
儒家的仁义,不在书本上,而在为人处世上。
以为读了几,就是儒生,就有了仁义精神,大错特错。
很多仁人志士,没有读过四书五经,但是为人处世符合仁义,难道这些人就不是儒生,大谬矣。这些仁人志士,天性暗合儒家仁义,根本不需要再去读什么四书五经。
那些利欲熏心的儒生,为追求荣华富贵而去读四书五经,为追求美艳女子而装模做样吟诗作赋,为追求私利而颠倒黑白,这些儒生,都是圣贤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样的读书人,即使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都不是真正的读书人,而是一群沽名钓誉待价而沽的生意人。
很多人读四书五经,是为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不是做生意是什么?
这个世道,读过四书五经的人很多,多数都是道貌岸然之辈。
很多儒生,读过几天书,自视清高鼻孔朝天,什么往来无白丁。穿上儒衫,就觉得自己是翩翩公子,看见走卒贩夫,赶紧避开,生怕弄脏了自己的衣衫。可是到了春楼,看见美人腿脚发软,又是流哈喇子,又是抱住女人一顿乱啃,穿上裤子就不认账,真是斯文扫地。”
老夫子孙良,说起很多儒生的荒诞行径,扼腕痛心。
李道澄继续往下说:“很多儒生,上半身书卷气,下半身腥臊气。
打嘴仗,头头是道,做起事来,迂腐可笑。
现在的儒生,十有八九都是生意人,属于货真价实的商家。
真正的儒家精神,道理都在四书五经上,但是为人处世是否有儒家精神,跟四书五经没有关系。
仁人志士,才是儒家真正的门徒。
屠狗辈、贩夫走卒,这些儒生不齿的百姓,面临国破家亡的危难时,拿起锄头和菜刀,与敌人浴血奋战,可歌可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就是真正的仁义,压不弯的脊梁骨。”
老夫子孙良,百感交集。
“好一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好一个压不弯的脊梁骨。道澄,你这番言论,开儒家之先河,让儒家仁义精神,更加璀璨夺目!”
某中千世界,大同天下,有一儒家圣人颔首:“善,大善,儒家精髓,世人皆不得要领,今日拨开云雾得见天日,实乃儒家之大幸也!”
“儒家的仁义,作为人体的脊梁骨,需要法家的配合。
法家的法术势,法是律法,用以治理百姓。
术是权术,君主用来驾驭臣属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