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人中,也就王莽因为搞过财政改革,懂得财政的重要性,屡屡劝诫桓玄和其余诸灵节制一些,为玉清宫节省一些钱,但其余十二人根本把他的话当耳旁风。
郭璞、曹植、王羲之、信陵君,这几个人,烧钱最是无度。
这几人品鉴能力高,对所用器物的要求也高。他们一个月得到的魂币和钱财,还不够买一个花瓶的。
旁人问为什么买这种文物级别的花瓶,为何不买个实用的?他们的答案总是:用习惯了,别的塑料的、玻璃的,看着没感觉。
而且这几人个个信奉“活在当下、透支未来”,那玩起来是没有任何节制。曹植恨不得不休息、不睡觉,没日没夜地玩;郭璞玩起来,那也是没人劝得住。
如此玩法,必然地,那也是烧钱无度。
至于项王、刘伯升,对钱财没什么概念,视钱财如粪土。以至于三千门客编排二人,如果汴梁城出现买椟还珠之事,可以肯定,买主不是项王就是刘伯升。
要说十二灵如果有什么生财之道,然后能裹住日常开销,那还好。偏偏十二人也没什么生财之道。
十二人中,几位将军能打仗的,自然不能日日打仗赚钱;其余几位大文豪,文章作得虽好,但产量低、字数少,几日才成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在现在动辄数十万字的文学界,赚不来钱;郭璞算有一技之长,会看风水,然而游魂作为鬼魂,还看什么风水。
曾经赚到钱的,也就王羲之。游魂界慕名前来求取书圣书法的很多,刚开始苏林指定一个颇有生意头脑的门客作为王羲之经纪人,每幅字收取几十魂币,也赚了有数百魂币。
后来发生两件事,大大伤了这位书圣自尊。从此,这位大书法家再也不肯将自己天下妙绝的书法拿出去换魂币。
第一件事,玉清宫中有人将王羲之书法拍照传到网上,引来一众评论。互联网嘛,评论者稂莠不齐,识货的大呼“魏晋风度、二王再世”,不识货的或者来一句“临帖不错,只怕脱帖就不行了”,或者来一句“楷书基础不牢,看不到颜欧柳赵的根基,写得再像二王也白搭。”
偏偏这种评论又被王羲之看到,逸少是大动肝火。
第二件事,苏林托刘亭将王羲之新写的一幅字拿到现世拍卖行拍卖。原本苏林以为至少能卖个百万、千万的价格,缓解下财政危机,谁知被一些文物专家鉴定为赝品,并嘲笑一番,说什么笔墨未干、上周刚写的,然后羞辱性地出价10块人民币。
王羲之得闻,脸上顿时挂不住,使起当年对待王述的小性子,从此再不肯拿字出售。
连堂堂王羲之,都不敢再以字画示现世人,至于张华、谢安、《平复帖》作者陆机等也有一些书法功力的,自然也摒弃了以此创收的念头。
就这样,整个玉清宫北府生财无道,每天的支出却又大得惊人,于是,玉清宫北府不管是五千汉兵,还是杜玄、苏林、郭璞十二人,一时之间,都明显感受到那种缺钱的贫穷导致的憋屈。
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年后不久,苏林便早已将大部分五千汉兵、三千门客派遣至洛阳城,苏林期待玉清宫人能够趁着洛阳城人多之时,多与天下游魂沟通交流,希望可以多谈几笔生意,拓宽一下生意渠道。